《關于加強人大監督推動優化上海西北門戶地區軌道網絡建設、加快推進軌交14號線西延伸至安亭北站,提升安亭北站綜合交通樞紐能級的建議》
作者:
陸強(上海市人大代表,嘉定區安亭鎮黨委書記)
問題分析:
一、案由
滬寧走廊作為國家級綜合運輸通道,是長三角區域開放格局中的重點發展廊道。而處于滬寧廊道的上海嘉定將優化上海西北門戶地區軌交網絡、加快推進軌交14號線西延伸至安亭北站,促進國鐵、市域鐵、城市軌道、局域線、常規公交等多種交通方式融合,共同構建“上海西”樞紐門戶——安亭北站綜合交通樞紐。
二、案據
(一)軌交14號線西延伸可優化完善“嘉定滬寧走廊軌道網”
滬寧走廊軌道網嘉定段是承接“滬寧廊道”上上海與長三角近滬地區最頻繁、最大量的交通流的疏解網。
據中國移動研究院數據:上海至蘇州每周聯系約400萬人次左右,安亭+嘉定新城至中心城的軌道供給缺口約34萬人/日。
隨著滬寧走廊帶客流的急劇增長,滬寧走廊軌道網嘉定段的“網外覆蓋不足、網內能力不足、走廊服務不強”等問題愈發凸顯,主要表現在:
建議以14號線建設為契機,規劃實施14號線西延伸,優化完善“嘉定滬寧走廊軌道網”,實現滬寧走廊嘉定段軌道網全覆蓋,從網絡上彌補11號線線位不佳,同時能增加長三角地區入滬通道,極大緩解11號線運行壓力,實現長三角區域快速可達上海中心城區。
(二)軌交14號線西延伸可提升安亭北站綜合交通樞紐能級
上海西站在長三角一體化過程中的鐵路樞紐節點功能逐步弱化。
“安亭北站綜合交通樞紐”作為上海西北方的最直接的門戶,在一定程度上勢必能替代上海西站,承擔起長三角交通樞紐更為高效的節點功能。
安亭北站當前對外輻射能級并不強,日均停靠13班車次,年旅客發送量約36.34萬人次,鐵路旅客運輸量不到全市總量的1%。
安亭北站的交通換乘銜接效率并不高,目前僅有配套常規公交換乘接駁。
建議規劃實施14號線西延伸至安亭北站,與11號線以及規劃的寶嘉線、嘉青松金線合力形成大運量軌交輻射扇面,以推進安亭北站樞紐區域軌交網絡向“網絡化、集約化、一體化”發展,并以此錨固安亭北站綜合交通樞紐,推進形成“上海西”樞紐節點。
(三)軌交14號線西延伸將支撐帶動曹安公路-墨玉路沿線地區發展
14號線西延伸擬走行的曹安公路-墨玉路線位至安亭北站這一線位,正是安亭-江橋-中心城的城市發展軸線,也是嘉定產業聯絡的主軸線,串聯起了滬寧城市發展廊道嘉定段的兩個重要片區——安亭片區和南江片區,現狀人口合計50-55萬人,工作崗位約22-28萬個,潛在客流超過23萬人/日。
同時,14號線西延伸可服務沿線的同濟大學、大眾集團(核心產能超百萬、職工3萬人)、同濟科技園和環同濟創智城等(預計產值350億元/年,需要引進高端人才3.2萬人),以及安花白城鎮圈核心商業綜合體嘉亭薈、北虹之星高品質居住社區、黃渡大型居住社區等。
為進一步研判14號線西延伸段對沿線的輻射帶動力,我們選取曹安公路-墨玉路發展軸核心服務范圍(北至昌吉東路-綠環路、隴南路,南至博園路,西至嘉定邊界,東至嘉閔高架),以軌交600米服務范圍數據為補充,得出結論如下:
14號線西延伸段可以服務的人口約30-35萬人,工作崗位約10-15萬個,可以用來開發的土地包括:約140公頃公共服務用地、110-120ha住宅、50-70ha工業、研發用地、66ha鄉村旅游設施用地等。
對策建議:
(一)規劃實施14號線西延伸至安亭北站
建議從14號線封浜站出發,將上海國際汽車城、同濟大學嘉定校區、黃渡老鎮、黃渡大居等重要的科技創新部門和大型居住區連為一體。同時與11號線形成一個更為系統、便捷換乘的區域軌道網絡。
(二)進一步提升安亭北站綜合交通樞紐區域輻射能級
建議市級相關部門制定TOD開發政策,支持安亭北站樞紐站城一體開發,帶動嘉定新城西部地區和國際汽車城、外岡工業園等重點產業區塊協同發展,進一步強化嘉定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的首位度。
(三)建議市人大加大監督力度,支持并持續推動上海西北門戶地區軌道網絡建設
建議市人大加強監督,通過視察調研、聽取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匯報等方式,與區人大加強工作協同和上下聯動,合力推動政府支持滬寧走廊軌道網的優化完善,強化長三角區域協同互聯,促進提升安亭北站綜合交通樞紐能級,更好助力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區新城建設。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