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2024年北京市交通工作暨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領導小組會議召開。今年,北京將加速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地面公交為支撐、多種出行方式為補充,結構合理、銜接順暢、便捷有序的綜合交通體系,推動各種交通方式圍繞軌道布局優化、做好銜接,引導形成“魚骨狀”交通結構,力爭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75%,軌道車站換乘距離小于50米的公交站點占比提升到88%。
北京市交通委黨組書記、主任徐會杰表示,今年將著力推動軌道交通新線建設,開通地鐵3號線一期、12號線、昌平線南延一期剩余段3條(段)線路共45.3公里,推進既有線網優化提升改造,推動市郊鐵路公交化運營,加快建設城市副中心線整體提升工程(北京西—良鄉)和東北環線等線路。
北京將推進軌道、公交“兩網融合”,消減與軌道線路長距離重復及五環內長大公交線路30條,優化合并30條,增加連接軌道車站和社區的微循環公交線路不少于30條,在出行需求集中區域開通通醫、通游線路50條;推動慢行系統建設由核心區向外延伸推廣,推進8個慢行系統示范街道和回龍觀自行車專用路東拓等建設,合理規劃地鐵站、居住小區周邊共享單車停車位,提高“騎行+公共交通”接駁的便利性。
消除“斷頭路”、疏通交通節點、開展災后重建,是今年北京交通的重點工作。北京將強化跨區道路聯通,開工建設335國道北京段,加快推進承平高速公路等重點項目建設,實現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主體工程基本完工,東六環入地改造項目具備通車條件,建成通車109國道新線高速公路;城六區和通州區開工建設25條、建成13條次支路,消除4條“斷頭路”;交通恢復重建類項目入汛前全部完成,全面啟動“三年提升類”項目建設,重點在大石河、拒馬河溝域增補108國道新線高速公路和淶寶路新線高速公路,改“翻山越嶺”為“穿山越嶺”,提高路網抗災韌性。
北京將持續實施智慧交通三年行動計劃,以拓展自動駕駛應用為重點,推動鐵路樞紐、機場、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貨運行業等測試場景開放,實現600平方公里范圍示范應用;加快智慧信控建設,以路口機動車通行效率最優為原則,完成1500余處老舊信號燈升級改造,新增接入1000處信號燈聯網,加快推進流量感知設備加裝,實現中心城區和城市副中心重要路口智慧調度。
2023年,北京地鐵運營總里程增至836公里,地鐵與市郊鐵路實現一票(碼)通乘,新開通勤、通醫、通游等定制公交線路414條,總數達651條,公交站到地鐵出入口換乘距離小于50米的站點占比提高至86%;實施兩批71條656公里公交專用道優化調整,道路整體效率有效提升;完成26項市級疏堵工程,緩解了97個點位擁堵問題。(劉靜)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