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坐軌道交通只能繞行,現在有了這條步道,直接就能走到軌道站,節省了不少時間!”從軌道謝家灣站出站后,家住九龍坡區鵝公巖小學附近的劉女士步行通過站外步道,乘坐垂直電梯,不到15分鐘就回到了家,她不禁感嘆一條小小步道帶來的便捷。
其實,自今年6月完工以來,謝家灣軌道站步道有效提升了軌道站周圍世紀濱江、麗水菁苑等小區約4.4萬居民軌道出行的便捷性,軌道“最后一公里”的換乘銜接越來越方便,讓居民獲得感滿滿。
謝家灣軌道站步道只是重慶開展中心城區軌道站步行便捷性提升的站點之一。
軌道步行便捷性如何提升? 群眾說了算
受地形影響,重慶不少軌道站存在步行可達性差、繞行過遠、市民到達軌道站點不夠方便等問題。近年來,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織編制了《中心城區軌道站步行便捷性提升規劃》,全面評估了軌道站點的便捷性,針對60個問題較為突出的軌道站點制定了方案,并與市住房城鄉建委共同推進市級重點民生實事“中心城區軌道站步行便捷性提升”。結合山地城市特色,廣泛開展專家現場調研、網絡問卷調查、社區規劃師走訪調研等形式,與各區聯動優化群眾出行方式,切實解決群眾出行急難愁盼問題。
軌道站點有哪些需要提升的?怎么做改善?早在2020年,市規劃自然資源局開展了《中心城區軌道站步行便捷性提升規劃問卷調查》,廣大市民熱情參與軌道站步行提升意見征集活動,收到 9.8萬份有效問卷。過街設施與軌道出入口距離遠、地形高差導致繞行和爬坡……居民反映的一個個出行難題直接擺在眼前,也讓規劃師進一步摸準了群眾出行具體情況。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相關人介紹,“中心城區軌道站步行便捷性提升”工程連續3年納入我市重點民生實事,共實施60個軌道站的步行便捷性提升項目。截至目前,60個項目已全部完工投用,方便了近200個小區、76.9萬居民出行,為市民節約出行時間約3.4萬小時/日。
大數據多維度客觀評估 一個站點一套方案
南岸區涂山站在規劃未建道路范圍內新增步道1條,實現濱江片區約4萬人的軌道出行更便捷;九龍坡彩云湖站旁邊恒基雍翠名門小區,在緊鄰軌道出入口一側新開一處人行出入口,讓小區約3000名居民實現更便捷地乘坐軌道交通;李家坪軌道站規劃新增了3條步道,縮短附近小區居民到軌道站的步行時間約8-10分鐘,提升了5.5萬人的出行便捷性和舒適性……
“現在步道修得好漂亮哦,不僅去軌道站方便了,我每天還會來這里散散步呢!”李家坪軌道站附近居民對步道的建成非常欣喜。
為了讓整個提升工程方便更多市民的軌道交通出行,市規劃自然資源局運用大數據,進行多維度客觀評估軌道換乘出行的可達性、便捷性,對60個需要改善的軌道站總結形成了6大類21小類的優化改造方法,并提出了100多條步行通道的優化方案,包括新增步道、加裝電梯、完善過街設施、建設道路、新增地塊開口等多種方式。
“根據重慶市交通綜合信息平臺的評估結果,我們可以精準識別哪個地塊、哪些出行步行前往軌道站不方便,再結合現場踏勘、市民的建議意見,綜合研判找癥結,采用‘一個站點一套方案’的方式開展優化提升,盡可能縮短步行到站時間,減少步行繞行距離。”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相關人介紹。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