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地鐵站樞紐優(yōu)化工程、交通樞紐改造工程、周邊路網(wǎng)改造提升工程、地面設施遷改優(yōu)化工程等。
本項目通過整合公共交通樞紐,結合地面景觀綠化打造一座空中平臺。廣場共分兩個地塊,西側平臺WNW-A1-11地塊向東側延伸,通過過街天橋與東側連接WNW-A1-26地塊相連構成二層空中平臺,WNW-A1-11地塊空中平臺之下是公共交通樞紐,其西側為公交管理站房。
建設內容主要包含交通樞紐改造工程、地鐵車站改建工程、周邊路網(wǎng)完善工程、附屬工程等。
一、交通樞紐改造工程
原貝殼形車站頂蓋拆除后,交通樞紐調整至新建二層平臺正下方。廣場整合無人駕駛智慧小巴、普通公交兩種交通功能。原云鵑路中運量(BRT)維持現(xiàn)狀。
對公交管理用房進行改擴建,南面外擴8.8米,布置中運量線路的變配電室。北面對稱外擴8.8米,東面外擴2米,將局部新增的二層大平臺立柱包至建筑內。
二、廣場改建
本次廣場改建工程將拆除WNW-A1-11地塊內原公交樞紐貝殼頂棚、貝殼下現(xiàn)狀扶梯、汽車坡道、地鐵1、2號出入口頂棚、非機動車棚、地鐵垃圾房等。
并在WNW-A1-11地塊新建二層活動平臺、遮陽棚及共享大廳,二層平臺通過人行連廊連接WNW-A1-26地塊廣場。
三、地鐵車站地面設施改建工程
原廣場內涉及地鐵用多聯(lián)機室外機、冷卻塔等地鐵相關機電設備進行局部移位。
四、?周邊路網(wǎng)完善工程
本工程涉及5條道路。主要包括:
1、云鵑路,實施范圍西起臨港大道南路,東至臨港大道北路,改建長度為124m,改建內容主要為人行道的景觀提升;
2、水蕓路,實施范圍西起臨港大道南路,東至臨港大道北路,改建長度為160m,改建內容主要為道路路面抬升約0.4m并改造為花崗巖路面;
3、環(huán)湖一路,實施范圍西起臨港大道南路,東至臨港大道北路,改建長度為202m,實施內容僅包括道路的景觀提升;
4、臨港大道南路,實施范圍南起環(huán)湖一路,北至云鵑路,總改建長度為303m,改建內容為(云鵑路~山蘭路)段車道拓寬以及人行道、非機動車道面層的替換,(山蘭路~環(huán)湖一路)段維持橫斷面不變;
5、臨港大道北路,實施范圍南起環(huán)湖一路,北至云鵑路,總改建長度為302m,改建內容為(云鵑路~水蕓路)段車道拓寬以及人行道、非機動車道面層的替換,(水蕓路~環(huán)湖一路)段維持橫斷面不變。
五、給排水、綠化、標志標線、信號燈、照明、合桿合箱等附屬工程
此外,近期還將對滴水湖地鐵站配套空間下沉廣場進行裝修及機電改造,包括圓形廣場及4個下沉式廣場,優(yōu)化建構筑物使用功能及美觀功能。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xiàn)。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fā)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guī)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jù)我市路網(wǎng)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shù)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tài)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guī)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