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專家學術委員會在南京組織召開了由南京地鐵集團有限公司承擔,浦鎮公司參研的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重點科研專項“一體化智慧列車運行系統”技術方案與試驗驗證評審及現場見證會。
會議邀請了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副會長兼專家學術委執行副主任仲建華、專家學術委副主任劉建、技術裝備專委會副主任方少軒、專家學術委榮譽委員陳穗九、中國中車總工程師張新寧等12位業內專家組成專家組,科研專項承擔單位南京地鐵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佘才高,副總經理蔡玉萍,浦鎮公司總經理楊奇、副總經理李春廣、副總經理曾要爭、副總經理曹志等領導和代表出席了會議。
會議當天,專家組聽取了技術方案和試驗驗證策劃方案匯報,并在浦鎮公司參觀了實驗室測試平臺,見證了廠內試驗線現場試驗,并進行了添乘。項目組對車車通信制式下兩列車全自主追蹤運行、二次雷達后備模式全自主運行、任意點折返等典型場景進行了演示。
專家組根據匯報和見證情況,和項目組圍繞關鍵技術創新點進行了質詢討論,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專家組一致認為一體化智慧列車運行系統在列車感知、系統融合、后備模式等方面進行了重大創新,系統技術先進、集成度高、靈活性強,具備列車降級不降速、任意點全自動無人折返、高可用性列車自主測速定位、高密度車隊追蹤等特點,切中用戶需求,符合行業發展方向。
一體化智慧列車運行系統目前已完成系統方案設計、實驗室測試、廠內試驗線測試以及正線試驗驗證策劃等工作,即將開展南京7號線正線試驗段試驗驗證。
一體化智慧列車運行系統
一體化智慧列車運行系統以列車為核心,采用北斗時空、二次雷達等智能感知設備組成多源智能感知系統,實現了LTE故障下后備級別的列車全自動連續追蹤運行,并將車輛和信號系統深度融合,突破專業壁壘,整合共享數據,重塑系統邊界,構建車地一體化產品平臺,推動列車自主運行控制技術的發展。1
新型感知與多源融合
車輛測速定位采用北斗衛星、二次雷達、視覺慣導、速度傳感器、無源信標等感知設備,形成以車輛自主感知為核心,集車、空、地一體的多源感知體系。
高效后備模式
二次雷達系統提供獨立于LTE的通信通道,當LTE故障時能夠為降級列車提供連續移動授權信息,無需人員上車干預,維持全自動運行,面向乘客能做到后備降級的“無感”切換,提升效率的同時,提升乘客出行體驗。
車輛信號深度融合
采用的是統一硬件平臺,統一編程環境,統一軟件代碼融合方式,真正做到打破專業壁壘,重塑系統邊界,并發揮數據互通的優勢,縮短控車延時,提高運行精度,實現控車性能的全面提升。
同時車輛信號深度融合,部分測試可實現工廠化調試,縮短建設工期,實現快速部署。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