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最后一塊頂板混凝土澆筑完成,中鐵上海院勘察設計的機場聯絡線申昆路停車場超大基坑群順利完成結構封頂,標志著國內首個市域鐵路地下停車場的主體結構基本完成,為機場聯絡線開通運營奠定了堅實基礎。
申昆路停車場為申昆路大型上蓋綜合開發項目的“地下”部分,作為機場聯絡線和嘉閔線共用的市域鐵路地下停車場,內部共設置20條存車線,可滿足機場聯絡線、嘉閔線列車的存車洗車、日常養護、綜合維修等需求。
“地上”開發部分則定位為“大虹橋商務典范、南片區活力引擎”,以“站場融合”為導向,規劃了商務辦公、公交樞紐等混合功能業態,實現高效集約的土地利用,塑造特色活力的空間形態,實現停車場與周邊區域的體系化發展,并通過開發激發交通提升帶來的空間增值效應。
由于本項目為毗鄰虹橋綜合交通樞紐的多元業態復合型開發,又是國內首次將市域動車組停車場布置在地下,存在消防、軟土地區超大型連續連片深基坑工程設計施工、結構大跨度轉換、地下光源遮擋等諸多技術難點,很多問題并無直接規范可參照。該項目作為超大基坑群工程,集團公司設計團隊先后組織6次基坑方案評審,最終呈現為由北向南7個基坑分兩期實施的設計方案,總開挖面積達11萬平方米,最大開挖深度達到15.78米。
2023年5月申昆路停車場超大基坑群結構封底
考慮到市域鐵路停車場工藝需求的特殊性,其底板和頂板之間的凈高達到11.35米。“設計通過整體布局規劃、轉換支撐方式、連續挖土優化等方式,減少后期拆除量,實現一期基坑回筑與二期基坑土方開挖的穿插進行,同步優化基坑變形控制措施等,成功節約工期3個月,為申昆路停車場順利實現結構封頂創造了有利條件。”集團公司申昆路停車場相關負責人袁銘表示。
據悉,該項目于2021年6月開工建設,目前其地下停車場部分迎來二次結構建設、機電安裝及裝飾裝修等階段。此外,申昆路停車場基坑群的順利封頂也為開啟地上綜合開發創造了有力條件,屆時這里將聚合市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中運量公交、商務社區開發等多元功能業態,成為上海空間集約化利用和精細化城市治理的一張靚麗名片,助力長三角一體化和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戰略更高質量發展。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