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上午,武漢地鐵首條環線——12號線正式開始穿越長江之旅。現場,國產大直徑盾構機“江城先鋒號”從國博中心南站始發,向位于長江南岸的凌吳村站掘進。
據悉,12號線需兩次穿越長江,繼國博中心南站-凌吳村站區間盾構越江成功始發,另一條穿越長江的區間丹水池站-科普公園站也將于7月開啟越江之旅。
12號線建成通車后,將有效緩解中心城區客流壓力,實現武漢軌道交通發展提速,實現“三鎮同環”,對加快城市發展完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具有重要意義。該線路是武漢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環+射線”骨架結構中唯一的環線,也是武漢軌道交通建設的首條環線,為國內最長的城市地鐵環線。
武漢市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12號線是武漢市當前在建規模最大的PPP項目,首次采用“段場設備+PPP”的全新模式建設。全線站點、區間土建、車站裝修和軌道鋪設,采用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投資建設;“一段兩場”和全線設備,由武漢地鐵集團實施。該模式是武漢市加快疫后經濟社會重振與發展,搶抓中央一攬子支持政策機遇,加快城市重大功能設施布局建設的重要體現。項目不僅引進社會資本,也引進優秀的建設管理團隊,通過相互學習借鑒先進的建設和管理理念、方法,共同提高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水平。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