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上午,在廈門地鐵6號線林埭西站施工作業現場,一臺由我國自主研發的新能源移動鋼軌閃光焊軌機在中鐵一局施工人員的熟練操作下,圓滿完成了全線首個接頭的焊接作業。這是福建省首次在地鐵鋪軌中使用該設備,實現了焊軌作業的“零污染、零噪音、零排放”,也標志著廈門地鐵6號線軌道施工正式進入“長軌焊接”階段。
廈門軌道集團與地鐵參建單位中鐵一局以地鐵6號線林埭西-華僑大學區間為試點,首次在地鐵鋪軌作業中投入“新能源移動鋼軌閃光焊機”和“移動式鋼軌中頻電正火車”,通過“自帶能源、以電代油、以電代火”,剪掉了以往通過電纜外接電源的“尾巴”,解決了內燃機在隧道空間內的廢氣污染問題,作業的安全、質量、工效和環保水平與傳統焊機相比得到了大幅提升。
中鐵一局地鐵6號線鋪軌項目總工程師屈偉鋒介紹,焊軌作業分兩道工序,首先對兩段25米的短軌進行焊接,120秒即可完成;第二道工序是對焊接后的軌道進行二次加工,進一步消除毛刺和間隙,保障列車運行時的平穩,提升乘車的舒適性,“相比于以往人工加熱,不僅安全性提高,也更省時,設備由原來的柴油驅動更換成新能源電池組驅動以后,每天可以從原來焊300米左右提升至400米左右”。
廈門地鐵6號線項目是貫徹“跨島發展”戰略的重點項目之一,將完善“島灣一體”的城市空間布局,對提升島外組團間交通能力與服務水平具有重要意義。6號線林埭西-華僑大學段區間在建成后還將向西接入漳州,對推進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建設,加快廈漳同城化具有重要作用。“地鐵6號線林華段全長約18公里,去年7月開始鋪軌,現已經完成了75%的工作量,當前進入焊軌階段,預計今年8月底完成焊軌工作。”廈門軌道集團建設分公司鋪軌項目經理何廣飛說。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