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歷時6個月,由中鐵二十五局盾構公司參建的長春地鐵7號線賽德廣場站至會展大街站盾構區間雙線貫通,標志著全線關鍵控制性工程取得了重要突破,并創造了單日20環的掘進記錄,是伊通河以東首家貫通的工區。
長春地鐵7號線一期線路全長23.16公里,南起汽車公園,北至東環城路,呈西南至東北走向,共設19座地鐵車站,是線網中的大運量級加密線。
本次貫通區間從賽德廣場站東側開始,沿東南湖大路向東敷設,到達會展大街站西端。左線盾構距離為796.5米,右線盾構距離為847.5米。盾構穿越地層為富水砂層,區域周邊建構筑物密集、地下管線復雜,對沉降控制難且精度要求高。
為確保精準施工,項目多次邀請專家論證評審,對砂層位置進行提前注漿加固處理,采取遠程自動化監測系統,嚴格保持無塌孔、無流沙。施工現場還建立了可視化、信息化智慧平臺,互動聯絡便于及時反饋信息,實現對掘進全過程智能化管理,有效保證了盾構從始發到貫通的穩定高效、精準可控。
由于工區地處東北,冬季氣溫低,面臨凍土掘進和土方外運兩大難題。經過優化調整施工方案,引用多臺破碎機對凍土進行“咀嚼”,形成小塊顆粒,并對現有渣土車輛進行改進,增加防滲漏裝置,確保土方外運量正常。項目提前購置防凍液、火爐,對油脂類消耗品進行蓄熱保溫,保證機械設備低溫運轉時不減效率、平穩推進。
據悉,長春地鐵7號線建成通車后,將極大改善沿線人口密集區域交通擁堵狀況,減少環境治理支出,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對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加強長春市西南部與中心城區互聯互通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