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無錫地鐵運營線路共有4條,分別是1號線、2號線、3號線一期、4號線一期,運營總里程達110公里。
無錫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確定2020-2025年,新增項目總規模87.3公里,其中包含3號線北延、4號線二期,共25.9公里,新線5、6號線,共61.4公里。
無錫地鐵5號線二期工程
選址選線:項目全線位于無錫市濱湖區境內。線路起于唐城站,向北經雪浪街道、蠡湖街道至漁父島站(不含)。
建設內容:無錫地鐵5號線二期工程線路全長約4.19km,沿線共設地下車站2座。全線為雙線運行系統,設計行車速度目標值80km/h,采用電力牽引,行車方式為右側行車。
無錫地鐵6號線工程
選址選線:項目全線位于無錫市境內,涉及經開區、濱湖區、梁溪區、新吳區4個區。線路起于貢湖濕地公園站,向北經華莊街道、雪浪街道、太湖街道、蠡湖街道、河埒街道、惠山街道、崇安寺街道、清明橋街道、江溪街道、廣益街道至廣源路站。
建設內容:無錫地鐵6號線工程線路全長約24.210km,沿線共設地下車站18座,設車輛段1座,設線網運營指揮中心1座。全線為雙線運行系統,設計行車速度目標值80km/h,采用電力牽引,行車方式為右側行車。
無錫至宜興城際軌道交通二期工程
建設內容:無錫至宜興城際軌道交通二期工程起于周鐵站,止于太湖新城站,線路全長約35.147km,共設地下車站3座、牽引電力合建變電所1座、降壓變電所1座、中間風井3座。車輛采取市域C型車,全線為雙線運行系統,設計行車速度目標值160km/h,采用電力牽引,行車方式為左側行車。
建設地點功能定位:無錫至宜興城際軌道交通二期工程主要位于宜興市周鐵鎮及無錫市馬山街道、雪浪街道、華莊街道范圍內,涉及無錫市宜興市、濱湖區、經開區及常州市武進區4個區縣。無錫至宜興城際軌道交通二期工程與無錫市軌道交通網相銜接,在葛埭橋站與既有地鐵1號線換乘,在太湖新城站與規劃地鐵6號線、蘇錫常快線換乘,本線預留共線蘇錫常快線至碩放機場條件,同時預留本線遠期獨立延伸至碩放機場的條件。本線主要承擔宜興至無錫主城區的城際客流,也是兼顧沿線各組團內部通勤客流的快速城際通道。本線是蘇錫常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錫宜一體化的重要市域軌道線,是環太湖城際鐵路網的組成部分,也是環太湖地區具有旅游功能的交通干線。
施工期:2023年10月至2029年3月,施工期共計66個月。
線路:無錫至宜興城際軌道交通二期工程線路起于周鐵站,后在沙塘港村由高架敷設轉為地下敷設,向東下穿太湖(竺山湖)至馬山鎮霞光路走行,于馬山鎮霞光路與雪云路口設馬山站,出站后向東再次穿越太湖(梅梁湖)至無錫市主城區,于緣溪道路設葛埭橋站,出站后線路向東走行,過立信大道后引入太湖新城站。
車站:本工程設車站3座:馬山站、葛埭橋站、太湖新城站,均為地下站。
馬山站:馬山站位于雪云路與霞光路交叉路口,沿霞光路東西向敷設。整個車站設計為地下兩層側式車站,車站地下一層為站廳層,分為公共區、設備區,主要管理及設備用房布置在站廳層西側;地下二層為站臺層,有效站臺兩側布置設備用房。車站共設置2個出入口、2組風亭,車站總長306m,寬8+8m,總面積20772.21m2。
葛埭橋站:葛埭橋站位于萬錫路與緣溪道交叉路口,沿萬錫路東西向敷設。整個車站設計為地下三層島式車站,車站地下一層為站廳層,分為公共區、設備區,主要管理及設備用房布置在站廳層東側;地下二層是設備層;地下三層為站臺層,有效站臺兩側布置設備用房。車站共設置2個出入口、3組風亭,其中1號出入口為1號線出入口,改造后與本線共用。車站總長212.6m,寬13m,總面積20180m2。
太湖新城站:太湖新城站位于規劃紅周路以南規劃綠廊之內,有效站臺位于立德道以東,豐潤道以西范圍內。整個車站設計為地下二層三島四線車站,其中地下一層為站廳層,地下二層為站臺層。車站共設置5個出入口、2組風亭、6個安全出口(兼消防救援)。車站總長618.2m,寬12+12+12,總面積68334.99m2。
運營時間:本線運營時間由5:00至23:00,共18小時。
新聞延伸:錫宜S2線
全長約58.44公里,起于宜興站,止于太湖新城站,全線共設站9座,其中地下站7座,高架站2座,串聯了宜興城區、馬山國際旅游島和太湖新城。該項目的啟動實施,標志著我市軌道交通“一體兩翼”的“雙翼”工程全部實施,錫澄錫宜協同發展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錫宜S2線建設總工期6.5年,預計2029年全線開通運營。一期設6站,長約30公里。
無錫至宜興城際軌道交通一期工程全線位于宜興市境內,線路自寧杭鐵路宜興站引出,向東經宜興城區、芳橋街道至周鐵鎮。起于宜興高鐵站,經過宜興主城區后至周鐵站共設置車站6座,其中4座地下站,2座高架站,長度約30公里。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