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8時09分,位于地下28米的武漢地鐵11號線東段二期武昌火車站至丁字橋路站區間迎來了“鐵龍先鋒”號盾構機始發。
隧道呈“S”線型
五步注漿法確保“零沉降”
2月28日,武漢地鐵11號線東段二期武昌火車站至丁字橋路站區間“鐵龍先鋒”號盾構機始發。記者李永剛 攝
11號線東段二期武昌火車站至丁字橋路站區間長1028.5米,區間包括兩個曲線,呈“S”線型。武漢地鐵二級項目經理彭碧輝介紹,該區間隧道有4個特點:一是“急”,隧道施工中,建設者駕駛盾構機,一出發就要“急轉彎”;二是“險”,盾構區間始發就要下穿湖泊,而且單線穿越構筑物高達12處;三是“近”,左線和右線隧道最近處間隔僅4.03米;四是“雜”,區間有過半地層為含碎石粉質黏土、強風化泥巖、泥質砂巖,地質復雜。
施工現場。記者李永剛 攝
武漢地鐵一級項目經理胡友軍介紹,為了攻克“S”線型盾構隧道,項目部組織施工方中鐵十一局盾構隊,結合勘測數據,對下穿構筑物逐個進行實地調查,形成鑒定報告,并優化了掘進參數。
“我們采用‘五步注漿法’先進工藝,通過注入特殊漿液、同步注漿、二次注漿、三次補注砂漿、注單液漿,確保地層穩定。”胡友軍介紹,項目部還結合復雜地層,定制了復合型刀盤,刀盤邊緣及正面加裝楔形齒滾刀,讓盾構機有一副“好牙口”,可以暢快“啃食”碎石和泥巖。
王牌盾構機操作手上陣
線路刻進腦子里
二級盾構機操作手田向向在操作盾構機。記者李永剛 攝
上午,深達28米的地下區間,盾構機作業人員正在忙前忙后。項目部負責人介紹,這支盾構機作業隊共70余人,15名骨干曾參加過深圳、廣州、鄭州、西安、武漢等地鐵城市盾構施工,每個人職責分工清晰、配合十分嫻熟。
據了解,此次“S”線型盾構區間的盾構機操作手,都是施工單位中悟性最高的王牌盾構機手。施工單位中鐵十一局把盾構機操作手分成五個級別,從一級至五級,一級的級別最高。此次盾構隊有1名二級盾構機操作手,擁有“零失誤”駕齡,還有2名三級盾構機操作手。
施工現場。記者李永剛 攝
盾構機隊長田向向介紹,盾構機操作臺有30多個按鈕,通過調整近百個參數實現盾構機向左、向右前進的姿態。為了熟悉盾構需要的手法、推力、速度,他們把1028.5米長的區間想象成一條機動車道,重達300噸的盾構機就像一輛小車,哪里需轉彎,把每個細節先畫在紙上,再刻進腦子里。
武漢地鐵11號線東段二期始于11號線一期武漢東站,連接起武昌火車站與武漢東站兩大鐵路樞紐間交通聯系,將為沿線高密度客流出行提供快速便捷服務。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