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發布2022年山東省工程質量管理標準化示范工程(優質結構工程)名單,青島地鐵6號線一期工程抓馬山車輛基地榮登榜單。
多重獎項花落抓馬山基地
山東省優質結構工程獎代表著全省各建筑企業施工質量管理領先水平,獲獎工程具有結構設計科學合理、施工管理規范、過程控制嚴格高效等特點,是精品工程和企業品牌的重要標志。
抓馬山車輛基地為青島地鐵首個全自動駕駛場段,總占地面積約30公頃,包含運用庫、檢修庫、單身公寓、綜合樓等18個單體建筑,總建筑面積19.4萬平方米,同時預留TOD開發條件,物業開發總建筑面積47.9萬平方米。
開工建設以來,青島地鐵集團西海岸建設分公司高度重視、系統推進,主體工程用時16個月全部完成,現正進行機電安裝、軌道鋪設及裝飾裝修,先后獲評國家級標準化示范班組、中施企協質量信得過班組、青島市市政公用工程標準化示范工地、青島地鐵集團2022年度“工程質量實體樣板”,并順利完成2022年青島市市政公用工程質量安全管理線上觀摩。
班組建設推動精品工程落地
抓馬山車輛基地設計混凝土方量達70萬立方米,鋼筋用量約6萬噸,各類樁基、柱體共7000余根,施工體量較大。為全面提高施工質量,項目部對鋼筋加工、現場綁扎、模板安裝、混凝土澆筑、保溫養護等各工序進行精細化管理,全過程把控;同時加強班組建設,全面落實網格化管理,實現主體結構內實外美,達到清水效果。
設置鋼筋集中加工場,利用自動調直機、自動彎箍機、數控鋸床等智能化設備集中加工,現場采用定位卡距+梯格控制,確保鋼筋施工質量標準統一。
應用鋼帶圓模板、方圓扣模板、定型化鋼模板及鋼背楞模板等多種模板體系,并在框柱根部采用角鋼封堵、拼縫粘貼海綿條防止漏漿。
創新應用可視化澆筑系統,實時動態監測;頂板澆筑運用“激光找平+智能收面機器人”技術,整合找平、振搗、收面等多道工序,完成后混凝土平整堅實。
框柱采用覆蓋薄膜及噴淋養護,梁板采用覆蓋毛氈方式養護,冬施采用“薄膜+棉被+帆布”三層覆蓋養護,并噴灑養護液。
以“兩進三環四管五保”為主線,推動班組建設,營造“學技能、比質量、爭先進、創一流”的環境氛圍,變“被動質量”為“主動質量”;推行“一崗雙責”網格化管理制度,保證各項工序可追溯。 ? ?
智慧賦能盡顯創新活力
車輛基地位于抓馬山腳下,原始場地最大高差約28米。針對現場高挖高填復雜地貌,將傾斜攝影技術與BIM輕量化平臺相結合,實現了超大面積土方的地理測算與回填精準調配,高質量完成了挖填方量100余萬立方米的土方施工。
推進裝配技術應用,采用預制裝配式分級擋墻,形成省級工法“多級拼裝預制擋墻仿石一體成型及精準拼裝施工工法”;革新裝配式箱涵吊裝提升裝置,解決較深埋深管涵吊裝問題。綜合樓及單身公寓應用新型梁側懸挑腳手架,輕量便捷,無需穿墻入室,避免懸挑樓層滲水漏水風險;創新應用沖孔涂塑彩板網作為外腳手架防護,安裝方便,施工效率高。
堅持數據驅動、數字賦能,通過VR實景體驗及WiFi教育進行全方位質量交底培訓,及時掌握工人技術水平信息;設置自動化監測系統,對高支模、深基坑等危大工程實時監測。
采用“三維掃描+BIM深化+模塊化預制+裝配式施工”新工法,克服空間有限、設備繁多、系統復雜等困難,5名施工班組成員在60個小時內順利完成消防水泵房安裝。
截至目前,抓馬山車輛基地共獲得6項實用新型專利、14項省級工法,4項省級及以上QC成果。
抓馬山車輛基地是6號線示范工程整體建設中的一個縮影,西海岸建設分公司將利用好建設世界一流地鐵目標體系和班組建設兩大法寶,在地鐵建設的道路上繼續加壓奮進。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