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億
2023年,長三角鐵路建設繼續“高歌猛進”,投資規模保持高位運行,年度建設投資初步計劃900億元以上。
北沿江高鐵聯起“北上海”
在長江北岸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施工現場,隨著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鐵安徽段大墅站站場路基首根CFG樁開鉆,大墅站站場路基工程進入全面施工階段。
據悉,作為滬渝蓉高鐵的東段線路,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速鐵路即“北沿江高鐵”,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沿江高鐵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沿江通道主要路網客流。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鐵安徽段新建線路長約103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設滁州、大墅、肥東3座車站,其中大墅站為新建車站,滁州、肥東為改擴建車站。
“上海和南京之間,京滬高鐵、滬寧城際已基本達到飽和狀態,北沿江高鐵形成了滬寧之間的新通道,在上海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之間增加了一條新的聯系通道。”華略智庫主管合伙人、長三角研究院院長夏驥認為,這條通道可串聯起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以及合肥都市圈,不僅能進一步強化都市圈中心城市之間的快速鏈接,也能夠進一步強化都市圈內部城市之間的有機銜接。
“以前,上海與毗鄰城市之間,滬寧、滬杭方向的聯系較為緊密,滬通之間聯系相對較少。受制于長江天塹影響,蘇中地區的南通、泰州、揚州與上海的聯系度,要比蘇南與上海之間的聯系度弱很多。特別是南通要真正從‘上海北’向‘北上海’轉變,北沿江高鐵的建設至關重要。”夏驥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交通一體化帶動區域發展
北沿江高鐵的建設,只是“軌道上的長三角”加速奔跑的一個縮影。
過去一年,長三角鐵路共有3個建設項目開通,6個建設項目開工,21個在建項目施工組織兌現率達95%,全年完成基建投資1089億元。截至2022年底,長三角鐵路營業里程達13749.7公里,其中高鐵營業里程6700余公里。
今年,長三角鐵路計劃開通5個項目、開工5個項目,全力推進22個在建項目,即年內確保金甬鐵路、滬蘇湖鐵路等5個項目按期高質量開通,穩步推進杭溫高鐵等22個重點續建項目建設,鐵路基建投資將繼續保持高位。據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消息,春節過后,長三角鐵路22個在建項目中的900余處施工點全面復工,復工率超過90%。
以滬蘇湖鐵路為例,作為連接上海、蘇州、湖州等城市的快速鐵路通道,全線11個項目部、2000多名施工人員在春節休整后迅速投入工程施工中。
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南通大學長三角現代化研究院院長何建華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上世紀80年代來上海求學,從南通港到上海十六鋪碼頭要顛簸6個小時。現在高速公路、鐵路將城市串聯,區域一體化讓“一杯咖啡的時間”暢游長三角成為現實。
“三年來,滬蘇浙皖在協同發展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舉措。”何建華表示,比如,協同創新網絡建設、產業分工協作、交通基礎設施共建、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控、公共服務便利共享、一體化體制不斷完善、跨界專業聯盟設立,“這些方面都是深入推動的”。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具有極大的區域帶動性和示范作用,發揮‘龍頭引領’作用,將帶動整個長江經濟帶和華東地區發展,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區域集群。”何建華說。
《長江三角洲地區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規劃》明確,到2025年,基本建成軌道上的長三角,形成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多層次、優銜接、高品質的軌道交通系統,長三角地區成為多層次軌道交通深度融合發展示范引領區,有效支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區域一體化發展。
在何建華看來,長三角鐵路版圖,讓長三角區域內除舟山外的所有地級市實現“市市通動車”,動車組列車實現公交化開行,“1小時至3小時生活圈”夢想變為現實,“同城化”效應不斷擴大,極大增強了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推進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保障。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