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貴陽市人民政府批復同意《貴陽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2021—2035年)》。根據規劃內容顯示,到2035年,貴陽市域范圍(含龍里托管區域)、貴安新區直管區擬建成以貴陽為中心的31211客運交通圈以及3211貨運交通圈,構建外通內聯、安全舒適、和諧出行、綠色低碳、多式聯運的綜合交通體系,著力提升省會城市實力與競爭力。具體規劃內容如下:
航空規劃:
為滿足2035年航空旅客吞吐量需求(5500萬人次),規劃打造區域性國際門戶機場樞紐,預留T4航站樓拓展條件。近期加快“一局四中心”工程建設,適時啟動貴陽航空樞紐中期能力匹配擴能工程。
鐵路規劃:
規劃建設新渝貴高鐵、川黔鐵路久長至都拉營段擴能,研究重慶-貴陽-廣州超高速鐵路通道、貴陽至廣州貨運鐵路快線,釋放現狀渝黔鐵路及貴廣鐵路部分運能用于貨運,構建重慶經遵義至貴陽至柳州至廣州港、深圳港、北部灣等鐵路貨運大通道;
近期加快實施貴南高鐵、黔桂鐵路增建二線、貴廣鐵路提質改造等工程。同時,推動“三主兩輔”鐵路客運樞紐、“三主多點”鐵路貨運樞紐建設,建設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
水運規劃:
規劃以烏江航道為骨干,其他航道為基礎,打造干支相通內河航道體系。規劃按1000噸級標準建設貴陽港開陽港區,按500噸級標準建設貴陽港息烽港區。
公路規劃:
至2035年,高速公路635公里提升至1072公里,與重慶、成都、昆明、南寧、長沙等周邊中心城市形成高速雙通道;國道由457.8公里提升至560.56公里,二級及以上等級公路比例達100%;省道由1425.82公里提升至1700.5公里,三級及以上公路比例達到95%。
近期加快實施外環高速、貴金古高速、滬昆高速貴陽至安順段擴容、貴陽至黃平高速延伸段,改擴建國道G210、G354等7條,改擴建省道S102、S207等11條。
城市路網規劃:
規劃構建“三橫六縱三環多聯”城市骨架路網,形成以高速公路、快速路為骨架,主干道為聯絡通道的交通干道路網體系。至2035年,道路網密度由6.7提升至8公里/平方公里,串接城市各組團及產業園區,實現組團與組團之間、組團與產業、產業與產業之間的快速聯通,滿足城市發展需求。
公共交通規劃:
規劃以城市軌道交通(地鐵+低運量軌道交通)為主體、常規公交為基礎、其他公交方式為補充的多層次公共交通網絡。
打造環城快鐵、地鐵、低運量軌道交通等制式的“1+5+N”軌道網絡,至2035年,公交機動化分擔率提升至60%,軌道站點800米半徑服務覆蓋率由23%提升至50%。道路公交形成“快、干、支、微”+定制公交網絡結構。
近期持續推動3號線一期、S1線一期、T2線一期建設,研究啟動S2線一期北段、T1線、T3線一期建設。
其中,從規劃圖可以看出,未來貴陽的地鐵格局將是1、2、3、S1、S2共5條路線,其中1、2、3號線將白云、觀山湖、烏當、云巖、南明、花溪全面串聯起來,而S1、S2號線則是貴陽貴安之間的公共交通大動脈。
除去在建的T2線外,未來貴陽共規劃了13條有軌電車線路,輻射清鎮、貴安、龍里等周邊區域,也就是說未來有軌電車將會是貴陽貴安公共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且其中的T3、T6和龍里1線,將會惠及未來方舟、清鎮職教城片區以及龍里谷腳鎮片區等區域。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