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從湖北省發改委獲悉,《武漢都市圈發展規劃》已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同意,這是繼南京、福州、成都、長株潭、西安、重慶都市圈規劃之后國家批復的第7個都市圈規劃。
復函指出,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積極推動武漢輻射帶動周邊城鎮共同發展,加快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專業化分工協作、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安全風險聯防聯控,建立健全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建設現代化都市圈,為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提供堅強支撐,更好助推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
復函還要求湖北省統籌做好規劃實施指導工作,健全都市圈發展協調推進機制,推動解決規劃實施中的突出問題,適時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評估,及時總結經驗做法。武漢市及都市圈內其他城市是都市圈建設的責任主體,要協同推進規劃實施,推動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以武漢、襄陽、宜昌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其中武漢都市圈是主引擎。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樞紐,是我省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關鍵之舉。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