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人才強國戰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了“十四五”時期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目標和一系列舉措。北京市地鐵運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地鐵公司”)黨委始終堅持人才強企戰略,制定實施公司“十四五”人才發展規劃目標,通過實施技能人才“強基、提升、頭雁”三大工程,著力打造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復合型的高技能人才隊伍,服務新時代首都地鐵高質量發展。
用“三個建設”夯實“強基”工程
地鐵公司黨委立足長遠,聚焦軌道交通運營服務需求,統籌公司人、財、物各項資源,持續推動“三個建設”(規范標準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切實強化企業人才隊伍培養的基礎支撐。
“我們的培訓體系貫穿職工的整個職業生涯,比如車輛檢修的工作標準、技術規范和技能等級認定標準,設計適合一名檢修員工從初級工、中級工,到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不同職業生涯階段的培訓形式及內容。”參與規范標準建設的7號線檢修中心高級技師楊鳳偉對“生涯式培訓”的每一個梯度都仔細把控。
楊鳳偉是地鐵公司技能人才培養師資力量的一員。近年來,地鐵公司所屬人才發展公司按照培養聘任運營一線職工匠師與返聘退休高級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外聘各專業技術專家相結合的要求,組建起一支符合首都地鐵技能人才發展要求的懂理論、重實操、專業化的師資隊伍。目前已有內訓師300余名,外聘專業技術專家30余名。“我們以提高職工故障處理能力及應急搶險能力為目標,突出疑難故障處理、突發事件處置的培訓與演練,目前正在完成各個等級崗位的實操培訓教材編制。”楊鳳偉的辦公桌上堆滿了參考文件。
規范的標準、優秀的師資是做好人才隊伍建設的基礎,功能齊備的培訓基地同樣是人才隊伍培養的基礎。地鐵公司搭建出“1+3+N”綜合實訓基地設計框架。其中,“1”為北京地鐵綜合實訓管理總部基地;“3”為北京地鐵黨員教育培訓中心、北京地鐵綜合維修培訓中心、北京地鐵應急搶險培訓中心;“N”為分布于北京地鐵各處的專業實訓基地。基地全面對標世界級、國家級技能競賽訓練標準,兼顧技能實訓與比賽集訓方面的要求,打造市級技能人才培訓示范平臺。
用“賽訓結合”筑牢“提升”工程
“大家剛下班很辛苦!但是距離比賽時間越近我們越不能松懈!”來自亦莊線乘務中心的運行技術主管任鴻喆,是地鐵公司參加全國交通運輸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城市軌道交通列車司機專業的領隊,他正在給自己隊員進行動員,8名乘務員利用休息時間通過加練備戰比賽。
地鐵公司對標國家級技能競賽和行業先進技術水平,廣泛深入開展職工職業技能競賽、專項勞動競賽、金手柄評選、青年創新創意大賽等活動,通過以賽促訓、以賽促練,提高職工技術水平和各類技能大賽成績。
職工取得好成績的關鍵因素是要擁有完善的培訓平臺與機制。“我們正在搭建北京地鐵智慧培訓平臺,并且不斷完善技能人才多元評價機制。”人才發展公司人才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正在精心檢測乘務模擬器模塊使用情況。人才發展公司依托北京地鐵智慧培訓平臺,搭建復合型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基礎模塊;針對不同崗位技能需求、職工技能短板,搭建適應不同專業、不同崗位技能培訓提升模塊。職工通過北京地鐵智慧培訓平臺可選擇系統化、模塊化的培訓內容,也可根據個人需求對培訓模塊進行個性化重組,實現復合型技能人才培養的提質增效,不斷提升公司設備設施專業維修能力。另外,地鐵公司堅持“考評并行”,健全以職業能力為導向、工作業績為重點、突出專業水平、創新創效、崗位貢獻的技能人才多元評價機制,為“提升”工程裝備助推“雙引擎”。
用“頭雁效應”激發“群雁活力”
為進一步發揮“頭雁效應”,地鐵公司大力推進技能人才的創新工作室建設。2021年又推動成立職工創新工作室聯盟。公司所屬22家職工創新工作室加入聯盟,覆蓋地鐵運營各大專業,組建了“跨企業”車輛維修項目組、“上下游”站車服務項目組、“跨專業”設備維修項目組三個不同類型項目組。推進一年多以來,各項目組圍繞“共克技術難關、共商創新發展、共用培訓資源、共建交流平臺、共享創新成果、共創企業品牌”積極開展工作。
這些工作室突出服務中心,聚力解決生產一線的實際問題。例如,前不久,針對各設備專業都存在的自主維修部件功能驗證缺乏手段,需要上線運行檢驗,具有安全風險的問題,確定了共同研發閘機電路板測試工裝的創新項目。各工作室成員發揮自身技術專長和資源優勢開展協同攻關,通號分公司楊才勝創新工作室負責牽頭設計,科技發展公司任振余創新工作室負責電路圖繪制、機電分公司譚鐵仁創新工作室負責機械設計、供電分公司孟藝兵創新工作室負責軟件編程編寫,全體成員協同進行裝配調試、成果驗證后,實現全部維修部件的離線測試,降低了因設備測試對正線運營的影響。可以說,職工創新工作室聯盟為勞模和工匠人才提供了更廣闊的施展空間,豐富的創新成果展現了他們的創造力、創新力和想象力,他們的精神、事跡和絕活激發了更多職工參與創新、學練技能。
同時,地鐵公司自2022年起,每兩年評選一次“北京地鐵大工匠”,授予范圍覆蓋公司各主要工種。他們有技術精湛、精檢細修的車輛、設備檢修工;有執著專注、安全駕駛的地鐵乘務員;有嚴謹細致、作業精準的車站綜控員;有不懼風雨、守護橋隧的鐵路橋隧工。這些大工匠利用云課堂普及專業知識,分析技術攻關和故障排查案例、分享個人工作成長經歷、展示絕活絕技,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
從發揮“頭雁”效應到激發“雁群”活力,從選拔技能人才到全面推進高素質職業化隊伍建設,人才輩出、各走其道、各盡其能、各展風采的新局面正在加速形成。地鐵公司以發展聚人才,以人才促發展,持續提升首都地鐵運營效率和服務品質,滿足市民和乘客美好交通出行需求。加快推進公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持續提升公司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使公司始終保持國際最先進水平。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