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鄉村到城市,從只有機器轟鳴的隧道到人聲鼎沸的地面施工現場, 11月20日9時30分,歷時7個月,中鐵山河盾構機成功貫穿深圳地鐵3號線低碳站~坪西站右線,在助建粵港澳大灣區的征程上又邁出了堅實一步。
據悉,華南地區素有“地質博物館”之稱,長距離、復合地層、地表古建筑多等一系列問題也給深圳地鐵3號線項目施工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低碳站~坪西站區間右線起訖里程長967.50m,最大埋深32.7m,盾構機從低碳城站始發,區間需下穿巖溶發育區、蕭氏炮樓遺址、建構筑物、河流及重要管線等,最終到達國內首批內支撐體系下采用長拱大跨拼裝式建造的地鐵車站——坪西站,施工難度可見一斑。
面對如此難題,中鐵山河項目組制定了科學合理的盾構掘進參數,密切關注渣樣和渣量,根據推進實時情況及時調整技術手段,優化掘進參數,科學運用盾構施工手段,遵循注漿方量和注漿壓力雙控原則,通過增加同步增稠注漿、中盾注泥、土倉加聚合物改良、二次注漿嚴格控制等一系列措施,尤其是土倉加低濃度聚合物渣土改良、中盾注泥和同步注雙液漿技術的高效應用,有效防止了蕭氏炮樓沉降。
“在制定施工參數時,項目組綜合考慮危大工程范圍內工程地質條件、覆土厚度的變化,在施工時以沉降監測數據為依據,實施信息化施工。”相關負責人介紹,本著以高質量、高效率為原則,安全可靠為基礎,大家全力以赴達成右線順利貫通的目標,最終實現完美收官。
該項目從始發到貫通用時7個月,值得一提的是,中鐵山河多臺盾構機已呈遍地開花之勢深扎華南地區。秉承“為客戶創造價值”的理念,中鐵山河將繼續以高質量、高標準、高效率,打造綠色、環保、科技、品質化工程,助力大灣區建設美麗之區。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