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長春氣溫驟降,但在朝陽區前進大街與衛星路交會處的軌道交通3號線軌道線路綜合整治項目施工現場,機器轟隆聲和號子聲交織在一起,上演另外一番熱火朝天的忙碌場景,近百名正進行清篩、補砟作業的建設者們用辛勤的汗水拉開了軌道交通線路集中整修的序幕。
早在9月14日,長春軌道交通集團發布軌道施工部分運營區段調整的消息,為施工做好了前期準備。昨日上午,在施工現場,記者看到近百名工人沿著軌道一線排開,隨著施工命令的下達,鍬鎬、機械聲頓時響徹軌道沿線,污土運輸、清篩、配砟、搗固,建設者們按照計劃迅速進入作業位,有節奏地開展線路整修工作。
“軌道是否需要進行大修,是根據線路老化、疲勞程度和傷損情況而定”,現場建設者一邊施工一邊介紹,軌道交通3號線因運營時間較長,線路出現沉降、偏移等情況,降低了乘坐的舒適性和安全性。同時,列車長年的反復沖擊,造成道碴破碎,使得道床逐步失去彈性和排水性能,出現“板結”等現象。集中整修就是集中大量人力、專業機械對線路進行清篩,篩出道床底部的污土,打通道床排水性能,恢復道砟彈性,保證列車運行安全。此外,對線路的平交道口也會進行改造,還會對沿線的鋼軌進行打磨作業。
“站內清篩作業空間不夠,大型清篩車無法展開,為了確保施工的順利推進,我們3人一組配合,人工清篩。”一名建設者一邊介紹一邊演示,只見一把挖掘鐵鍬拴著鐵鏈,一人拖拽鐵鏈,一人負責挖掘,軌枕下的石砟連同泥漿、碎砟棄土被一并挖起,還有一人操作鐵篩進行篩分,快速晃動幾下后,瞬時“吐出”黑色的污土。為提高清篩施工效率,建設者們換班休息,連續施工,確保施工如期完成。
記者在長春市發布的《軌道交通3號線軌道線路清篩、補砟、線型優化及基標、標志標識制作安裝、路基凍害及排水不暢地段處理項目招標公告》中看到,此次整修包括多項內容,既有全線道床清篩、補砟、搗固,也有對排水溝加深或新建,還有平交道口、整體道床、站內橫過道拆除及新做,以及對排水溝加深或新建等。不少市民紛紛表示,期待3號線早日實現“舊貌換新顏”,重新回歸方便市民出行。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