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宜馬快速通道工程迎來新進展。昨天上午,宜馬快速通道竺山湖隧道4至5倉開始回水,隧道無錫段已回水過半。隨著隧道主體“潛入”湖底,近13萬平方米湖面得以恢復,還碧水于太湖。
昨天上午9點30分,在太湖北翼,伴隨著打樁機的陣陣轟鳴聲,湖水汩汩從鋼板樁缺口流入圍堰內,宜馬快速通道無錫段竺山湖隧道第4倉、第5倉順利回水。中交隧道局宜馬項目生產副經理李會軍介紹,本次回水湖域段長600米,寬216米,隨著回水作業的完成,無錫段竺山湖隧道0倉至5倉已順利完成回水,累計1.8公里的隧道主體埋入水下,回水面積38.8萬平方米,回水長度已超過無錫段隧道湖內長度的一半。
宜馬快速通道是繼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后,無錫實施的又一越湖工程。項目東起無錫馬山,西接宜興周鐵,全長15.76公里,采用一級公路標準建設,其中竺山湖隧道為全線控制性工程,東起馬山半島,穿越竺山湖至周鐵鎮登陸,全長7.81公里,凈寬41.1米,設計速度100公里每小時。隧道采用“圍堰明挖”法施工,從岸邊向湖中逐段分倉推進,先圍堰,再抽水、開挖、主體施工,逐倉完成,逐倉回水,恢復湖面。
宜馬快速通道建成后,市民通過馬山互通可實現與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的快速轉換,從宜興周鐵到無錫市區最快半小時就能抵達。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