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金甬鐵路首座高風險雙線長大隧道——大莊隧道順利貫通,標志著項目建設取得了階段性突破,為后續無砟軌道施工創造了條件,為全線開通運營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建金甬鐵路位于浙江省中東部地區,工程范圍為滬昆鐵路義烏站至甬臺溫鐵路云龍站,新建正線全長188.301公里,設計時速160公里,預留200公里時速條件,為國鐵I級鐵路,是貫徹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重要節點工程。
這條隧道位于紹興市新昌縣、嵊州市境內,隧道全長5795米,為雙線隧道,多處下穿房屋、水庫、水溝、道路及古建筑等,最淺埋深僅1.9米,是全線地質條件最復雜的Ⅰ級高風險雙線隧道。隧道洞身Ⅳ、Ⅴ級圍巖占91.4%,圍巖整體自穩性較差、遇水易軟化崩解,加之當地水系發達,不可預知風險高、施工難度大,是全線控制性工程之一。
進場以來,施工方建設者堅持“短進尺、弱爆破、強支護、少擾動、快封閉、勤量測”的原則,利用斜井進行長隧短大,分別從隧道進、出口、1號斜井、2號斜井共計6個作業面同時掘進施工,大幅提升施工效率。現場管理人員堅持帶班作業,將管理鏈條延伸至掌子面,并填寫工序循環單,每周對工序銜接、質量管控等內容進行總結分析、及時糾偏,確保標準化建設不走樣。
施工中,項目建設了全線唯一可視化混凝土生產集控中心,采用了自行式液壓棧橋、自動化掛布臺車、智能襯砌臺車、3D掃描儀等智能化工裝,結合配套技術革新,智能化、標準化施工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先進工裝、工藝運用,不僅降低了施工人員勞動強度、提升了施工效能,在混凝土澆筑質量、超欠挖控制、斷面檢測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經過800個晝夜的艱辛鏖戰,項目建設者先后攻克了長大隧道通風、 圍巖富水反坡排水困難、下穿房屋建筑物、淺埋地段多、軟巖變形等施工難題,形成了“降低弱成巖隧道初期支護噴射混凝土超耗技術”等一批關鍵技術,確保了隧道安全、優質貫通。
項目團隊針對各項重難點工程編制專項施工方案,并邀請業內專家、建設單位、設計單位等進行評審,確保技術保障到位。堅持首件驗收制度,全面分析首件施工流程,明確各項作業要求,形成標準并一以貫之,確保后續工程質量。
金甬鐵路沿線設置云龍、奉化、溪口、新昌、嵊州、南山湖、虎鹿、東陽、蘇溪9座車站,建成通車后,將在寧波舟山港與義烏大陸港之間架起快速通道,對浙江串聯起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有著重要意義。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