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崖山特長瓦斯隧道雙幅順利貫通
8月8日,隨著右洞順利貫通,云南都香高速昭通至四川金陽段A6標(以下簡稱:A6標)紅崖山特長瓦斯隧道歷時1300多天奮戰,實現雙幅貫通,這也標志著該標段土建工程實現了全線貫通。
A6標段位于素有“東方大峽谷”之稱的烏蒙山脈,穿梭于昭通市魯甸縣樂紅鎮關溜、紅布等峽谷自然村。紅崖山隧道是該標段的重點項目,也是都香高速公路守望至紅山段工程“七隧五橋”控制性工程之一,是后57公里過瓦斯施工段最長的隧道,左洞長5905米、右洞長5945米。隧道洞口端位于陡崖中部,地層巖性大多數都是以塊狀結構頁巖、灰巖體或薄層狀~碎裂狀的強~中風化泥灰巖等為主,圍巖整體性和穩定性很差,須穿越煤層瓦斯地段、富水巖溶地段、斷層破碎帶、崩坡堆積體、高地應力區等敏感復雜地質構造,修建難度大,安全風險高。
紅崖山特長瓦斯隧道雙幅順利貫通
穿越千米“雷區”,勇戰瓦斯段落
該隧道的瓦斯地段長達3647米,穿越瓦斯“雷區”,安全風險巨大。在硬件設施上加大投入,確保人員作業安全。隧道里布置了門禁系統、視頻監控系統、人員定位系統、應急電話系統和氣體檢測系統等五大系統,實現全方位監控報警。
隧道左右洞地層巖性均分布有頁巖夾劣煤層,煤層厚度達5米。通過有效辨識、管控煤層生成瓦斯這個特大危險源,靠的還是施工方科學組織、精準管理。6套應對瓦斯突出專項方案、4項地質災害管控措施,瓦斯濃度超限應急逃生例行演練、瓦斯地質超前鉆探和預報、人工+自動瓦斯檢測相配合,24小時不間斷監測。據介紹,嚴格按照門禁、通風、瓦檢、動火等各項管理制度去執行。
紅崖山特長瓦斯隧道雙幅順利貫通
降服“水簾洞”,推出“組合拳”
隧道最大埋深有680多米,地表水、地下水、裂隙水縱橫交錯,走向復雜。穿越富水巖溶區時,遇到2次較大的涌水和突泥。在最高峰時,一天涌水達12000多立方米,相當于5個標準游泳池的蓄水量,洞內積水段達200多米。
為了在最短時間達到止水目的,項目技術團隊推出了“組合拳”——“廣蓄水+同抽水”“注堵+引排”應急措施接連跟上。掌子面涌水點位置低,與離洞外840米遠的排水點位置高差達16.8米,采取按距離間隔分段設置5個蓄水池,并鋪設上排水管道、配置大功率水泵,將水池的水一池又一池排出洞外,就此一場排水接力如火如荼展開。待大量涌水止住后,技術團隊通過“以堵為輔,以排為主”的方式,在初支背后預留排水管道,引流至集水坑,再通過水池分級排水抽出洞外。歷經15天,終于降服了這座“水簾洞”。
紅崖山特長瓦斯隧道雙幅順利貫通
啃下“千層酥”,打造鎧甲“防護罩”
“千層酥”,說的是施工地點千變萬化的地質條件,隧道圍巖不穩多變。在地質勘測中,施工方發現隧道洞口穿越崩坡堆積體,堆積體地質情況復雜且巖體破碎,抗雨水沖刷能力差,可以說是在“千層酥”里修隧道。
在隧道出口端探測到這種松垮地質后,技術團隊采取CD工法,將大斷面隧道分割成兩半四部分挖掘進洞,確保荷載有效傳遞。面對洞口端地質穩定性差,加強超前支護已成關鍵。為解決管棚孔鉆渣沉積問題,專門為孔洞量身定制鋼花管,采用“反向”施工,鉆桿和送管同步實施,對鉆孔覆蓋范圍的地表、鋼花管進行注漿、填充,打造成堅如鎧甲般的“防護罩”,確保順利穿過崩坡堆積體進入主山體,以及后續200米的斷層破碎帶。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