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綜合國力及經濟不斷發展的共同影響下,我國交通建設獲得了迅猛的發展,隧道建設作為交通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盡管也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與此同時也面臨著眾多安全隱患的問題,如果未能對其進行及時的防控,則會影響交通的整體運營,因此,對進行隧道預防性安全防控顯得尤其重要。近日,由景德鎮管理中心自主研發的長隧道人行橫洞逃生救援系統在杭瑞高速贛皖隧道正式上線運行。
該逃生救援系統集“煙霧報警+視頻監控+遠程物聯+噴淋”四大功能于一體。
一旦隧道內發生交通事故導致火災、危化品泄漏等突發情況,煙霧或溫度達到報警閾值時,安裝在隧道側壁的煙霧報警裝置將被激活,相關預警信息會第一時間發送至養護人員的手機上,他們將及時通過視頻系統迅速查看現場情況,根據風險等級通過手機APP遠程開啟噴淋裝置,在人行橫洞口形成水霧簾,有效隔絕明火或毒氣擴散至另一幅隧道。
同時,隧道內每隔50米還增配了一套主動發光逃生標識,可準確指引被困人員前往安全區等待救援。
據悉,景德鎮管理中心養護技術人員在該逃生系統研發調試過程中,反復調整相關參數,最終敲定煙霧濃度達到5%obs/m時或溫度達到55℃時作為觸發報警的閾值,有效降低錯誤警報頻率,并通過終端人工控制實現指令修正,確保該系統穩定運行。
隧道作為高速公路安全管養運營的重點項目,該逃生系統的應用將有效保障救援緩沖時間內的人員安全。
由于我國對隧道安全防控技術起步較晚,與國外的一些國家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與其相關的問題也隨之出現,所以如何對這些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便成了當前所要面臨的重要任務。在對隧道進行安全防控的過程中,只有與時俱進,不斷提高相關技術的應用水平,才能滿足交通運行及社會發展的需求。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