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深鐵集團獲悉,6月15日,地鐵6號線支線完成全線熱滑試驗,標志著全線將進入各系統綜合聯調聯試階段。6號線支線將于今年內開通,屆時,地鐵將直達深莞邊界。
值得關注的是,深圳地鐵計劃今年內開通的新線(12號線、14號線、16號線、6號線支線)已全部完成熱滑試
驗,進入最后的運營準備攻堅階段。
地鐵6號線支線起自光明區6號線光明站,止于深莞邊界,線路全長6.13公里,設深理工、中大、圳美、光明4站3區間,建成后可與多條地鐵線、高鐵線實現換乘,有力提升區域交往便利度,對促進深化深莞一體化建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熱滑試驗是確認車輛與接觸網(軌)系統、車輛與軌道系統之間的配合是否具備列車開行條件,通過列車正線熱滑試驗,來檢驗供電系統、接觸網系統、車輛系統和軌道系統運行的穩定性,熱滑后,線路即轉入聯調聯試和各項試運行準備階段。
此次熱滑試驗區域為光明站至深理工站上行線(右線)和下行線(左線),列車以60-120公里/小時試驗運行。數據顯示,整個熱滑過程平滑順暢,供電等系統運行穩定,車體運行平穩,設備運行正常,各項參數良好,熱滑實驗成功。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試驗前,6號線支線已完成了全線區間內所有安裝、調試任務,熱滑后不需再進入區間施工,實現了高質量無尾工熱滑目標。
記者了解到,6號線支線在設計、技術、環保等方面有多項創新。建設了深圳首個地下自行車智能立體停車庫,推動了中等距離機動化出行向自行車交通轉移,支持綠色低碳出行。
車站AFC系統按智慧車站設計,除滿足基本售檢票功能外,還配置開放式一體化客服中心、智能票務終端、智能票務機器人等智慧客服類設備。
此外,還應用裝配式機房施工技術。中大站冷水機房通過將BIM技術與三維掃描技術、AR技術進行有機整合,進一步提高施工現場的管理效率,降低不必要返工風險,相比傳統的施工工藝,實現了機房安裝質量的提升,又保證現場“零焊接、零排放”。
目前,6號線全線車站附屬及裝飾裝修工程進入最后沖刺階段,各項驗收工作正按計劃推進,年內通車,將直達深莞邊界。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