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伴隨著巖體破碎的轟鳴聲,“白云先鋒號”盾構機刀盤破墻而出,由廣州地鐵集團負責建設,中鐵廣投、中鐵隧道局集團承建的白云機場T3交通樞紐軌道交通預留工程(以下簡稱“T3軌道交通樞紐”)廣珠(澳)高鐵區間隧道順利貫通,標志著廣州地鐵最大直徑14.31米盾構機首次穿越運營機場飛行區及周邊建(構)筑物施工任務圓滿完成。
匠心獨具
打造地下“智慧巨龍”
T3軌道交通樞紐廣珠(澳)高鐵區間隧道位于廣州市白云區人和鎮,地處于廣花盆地,屬沖洪積平原地貌,工程區域溶(土)洞見洞率為48.94%,巖溶線巖溶率為13.54%,場地巖溶強烈發育,巖溶場地不穩定,地質風險較為突出。盾構掘進線路的98%位于運營機場飛行區內,盾構施工路徑直接下穿機場跑道(隧道管片外輪廓距離飛行區地面線垂直距離僅約11.246米),不利因素多,面臨不良地質條件下施工和機場既有建(構)筑物及航油等重要管線保護等挑戰。對盾構掘進階段沉降控制要求高,累計總沉降不大于30毫米,隆起10毫米,差異沉降不大于1‰,板塊接縫錯臺不得大于5毫米,盾構掘進控制難。此外,由于機場限高管理要求嚴,始發井長度不足、盾構隧道超淺埋掘進等施工難題成為了橫亙在項目建設者面前必須跨越的座座大山。
作為廣州地鐵在建最大直徑盾構機,“白云先鋒號”開挖直徑為14.31米,主機總長度約為15.5米,整機總長約115米,主機重約2500噸,包含一節連接橋和四節拖車。該盾構機配備了隧道智能建造系統技術,搭載了刀具在線監測、超前地質預報功能,裝備了“螺機+直排管”雙通道排渣系統以及自動注漿檢測、設備狀態在線監測等國內領先的智能創新技術,在施工過程中實現了復雜地質盾構掘進姿態調整糾偏、異常事件預警防控等數字化新科技應用,大幅提升了盾構施工技術水平,為克服盾構施工領域難題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經驗。
科技先行
多措并舉解難題
為確保盾構施工高質量推進,廣州地鐵集團積極組織中鐵廣投、中鐵隧道局等參建單位組建項目管理團隊,多次與民航中南地區管理局、廣州白云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就施工許可證、地質勘察、不良地質處理、機場限高、不停航施工等開展實地調研,提前謀劃,成立飛行區施工外部協調小組,建立安全管控聯動機制,實現了跨行業安全的互聯互通,全力推進項目工程整體施工進展。項目堅持科技先行,采用“電法超前地質預報系統”對區域內溶洞發育情況進行超前探測,排查解決巖溶地層盾構機掘進面臨的溶洞探測、溢漿與失壓引起的地表沉降和盾構姿態控制難題。同時,項目總結分析掘進參數、沉降規律等一手數據,對盾構機搭載式管片外側注漿采用雷達無損檢測進行洞內同步注漿及二次注漿等方式,確保了盾構下穿飛行區穩定性。
T3軌道交通樞紐廣珠(澳)高鐵區間隧道的順利貫通,是超大直徑盾構穿越運營機場施工的成功實踐。根據規劃,通過廣珠(澳)高鐵,珠江西岸四個城市可無縫換乘直達白云機場,實現“零換乘、一體化”的北上南下新交通格局,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