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群眾向國務院“互聯網+督查”平臺反映,鄉村快遞存在不按地址投遞、加價收取服務費等問題。近日,國務院第九次大督查第十一督查組了解到,湖南省通過通村公路客車帶貨等方式破解快遞下鄉“最后一公里”難題,經驗值得借鑒。
快遞下鄉“最后一公里”難題的背后,是農村運輸距離長、投遞量相對較低,快遞下鄉運輸成本高。督查組了解到,湖南省堅持以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原則開通“客貨郵”,通過引導交通運輸、快遞、電商企業因地制宜組成城鄉配送共同體,健全利益分配機制,確保“開得通、留得住、有效益”,經測算單件快遞成本可下降20%。
湖南省還整合多部門資源,推動實現多網融合,地方政府牽頭編制完善本行政區域農村“客貨郵”發展規劃,綜合利用多方面軟硬件資源,“客貨郵”固定時間、固定線路配送,實現了降本惠民。
例如,桃江縣等地利用城鄉一體化客運公交班線,將需進村的快件捎帶到村級服務點,降低成本,促進解決鄉村快遞二次收費等問題。目前,桃江縣進村快遞量已經由1月的110980件提升到7月的149589件,環比上升34.79%。出村快遞量也從1月的1290件提升到7月的1723件,環比上升33.57%。
督查組認為,通過節點網絡共享、末端線路共配、運力資源共用等方式,將農村客貨運、快遞、物流、電商等“一網多用、一站多能、多點合一、深度融合”的模式,有利于暢通農產品進城“最初一公里”和工業品下鄉“最后一公里”,也有助于農村地區參與到市場循環中。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