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802所研制的“基于毫米波雷達的隧道和管廊救援用小型多參數融合自適應探測平臺”成果亮相全國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裝備成果展,受到廣泛關注。該成果為我國首臺小型化多參數融合的隧道和管廊救援機器人。
多方合作共享機遇
近年來,隧道遭遇暴雨雪崩、施工隧道涌泥涌水等事故,引發了人們對于隧道、管廊等特殊環境災后救援的關注和深思。隧道和管廊空間結構和電磁環境復雜,在發生地震、爆炸、水淹、坍塌等事故后,開展應急偵查和人員搜救難度較大。因此,亟需部署研究在長隧道中進行災害搜救和事故探查等任務的機器人產品。
“我所的雷達技術在這里可以發揮巨大作用。”802所下屬神添公司副總經理王建介紹道,“因此,在市經信委智能制造推進處的指導下,我們多方尋求合作機會,想把這個產品盡快研發出來。”神添公司緊緊圍繞國家部委指南研制要求,將技術模塊詳細分解,擇優選擇國內在相關領域的領軍研制單位,進行了充分的需求和技術對接。于是,上海航天電源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岱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凌天智能裝備集團等多家單位參與了進來,迅速組成了一支研制隊伍。
攻克難關填補空白
項目自2021年啟動研制,802所充分發揮自身在復雜場景長距離毫米波雷達研制的專業優勢,以及精密裝備總體設計的經驗,聯合其他各家單位共同開展研制工作。航天電源憑借在高比能電池方面的技術優勢開展了救援場景快速可拆換機構設計,岱悟智能提供了多年在微小型激光雷達對封閉環節的動態建模和障礙物目標識別技術積累,凌天智能裝備參與合作開展了機器人本體的環境適應性改造、模塊設計等。各單位技術優勢充分互補,打造出功能強大、長時續航、感知融合的新型自適應感知機器人平臺,經高度集成后,整機重量小于20公斤,供搜救人員進入前對災害或事故風險因素全面感知,提高作業效率、降低人員傷亡概率,可適應長隧道災害搜救和地下管廊事故探查等任務中對環境、災害點、待救援目標的監測要求,具備復雜災害環境下的應急救援與綜合處置能力。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