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房山區新材料科技產業基地的京輝氫能集團內,兩套制氫裝置同時運作,每小時可產出1300立方米氫氣;再通過長管拖車輸送到加氫站,供給給公交車、貨運車等。僅需7、8分鐘時間,就能將一輛氫能車加滿,且其續航與汽柴油持平。氫能車輛在行駛過程中,由氫氧結合產生的電力推動車動力前行,排放的也僅是純凈水,十分環保。
記者8月16日獲悉,在全球能源轉型、實現碳中和過程中,氫能承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氫能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特別是3月2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將發展氫能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已經從事氫能源生產與研發30余年,京輝氫能集團經過不斷的創新與發展,目前該公司已經成長為涵蓋多元化制氫、氫能裝備制造、加氫站規劃與運營、氫能大數據平臺、氫健康、產業園區管理等多個板塊的大型現代集團企業,并不斷完善氫能源產業鏈條。
在京輝氫能集團內,一塊數字化大屏十分醒目。“這個平臺是結合了制氫、儲氫、運氫、加氫的一體化管理平臺,它主要突出的就是預見性和預警性,比如說氫能車輛出在路上有什么任何問題,他都會第一時間報警。”北京環宇京輝京城氣體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巖告訴記者,早在2008年奧運會期間,集團就成功的保障了3輛氫燃料電池車的示范運營,到了2022年冬奧會,總共服務車輛816輛。
“像房22路,房23路這類公交車,也都是以氫能替代了傳統的汽柴油。他們跑在山區中,又沒有碳排放,也是更加的保護了生態。”張巖說道。下一步,北京公交集團科六公司還計劃今年在房山區投放100輛氫能公交車。
目前,集團主要通過天然氣制氫、水電解制氫兩種方式。但集團同時,也在積極探索新的制氫方式——垃圾填埋分布式制氫。“我們在積極與北京環衛集團合作,在垃圾填埋廠使用填埋氣(沼氣)制氫,建立撬裝式加氫站, 形成垃圾填埋場制氫、加氫一體化,為氫燃料電池環衛車輛及垃圾運輸車輛提供氫氣加注。 同時還可輻射垃圾填埋場周邊范圍的氫燃料電池車輛運營使用,達到垃圾轉換綠色能源科學 閉環的應用場景,提升環衛企業的經濟效益,真正改善了垃圾污染問題。”張巖介紹道。
此外,京輝氫能集團旗下氫健康板塊北京燕氫健康管理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齊麗麗介紹說,其實氫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與人們關系最為密切的就是氫健康領域。氫具有理想的抗氧化能力和強還原性能,在健康保健領域中能中和帶走人體內惡性自由基,同時,活性氫能催化體內制造更多酵素,激發身體自我修復機制,修復一些基因蛋白,改善代謝,甚至令器官得以恢復應有的功能,改善人體生命的健康狀態。
“公司經過多年的科技研發已經投產富氫水產品,富氫水采用精湛的制氫提純、納米級溶氫鎖氫工藝,采用流體動力納米氣泡霧化國家發明專利技術,水中氫氣含量濃度高達1.6PPM,Ph值在7.5-8.5之間。與此同時公司還將在房山區設立氫健康體驗館、小學生氫教育基地等,讓更多人認識氫、應用氫、享受氫。”齊麗麗說道。
在談到企業發展歷程的時候,齊麗麗介紹說“京輝氫能集團最早是海淀的企業,在2012年遷入房山,一方面是看中房山區擁有化工園區的資源優勢,更重要的是房山區為企業提供的優質服務,解決企業發展的后顧之憂。同時京輝氫能集團作為高新技術企業還可享受到房山區減免企業所得稅、政府項目優先扶持等優惠政策。而京輝氫能作為房山區的本土企業,更是秉承企業的責任擔當,發揮首都企業使命,公司在政府的主導下,以應用場景為核心,利用中關村(房山)氫能產業園產業的基礎優勢,計劃在房山打造包括光伏發電、分布式制氫、熱電聯供、氫健康等氫能產業延伸的生態循環理念氫能示范區。”
據悉該氫能示范區將采用分布式能源,充分發揮鄉村豐富的風光發電資源,以具備電、熱、冷等供能需求且適合氫能應用推廣的區域,采用氫能及多種綠色低碳技術的前沿、先進技術的先行先試,開展燃料電池技術與儲供氫技術的融合與示范,圍繞上游制氫、中游儲運以及下游應用,并依托房山區優質的生態環境,拓展氫養殖、氫農業、氫小鎮,搭建以氫能為主的可再生能源耦合與“氫進旅游,氫進健康”綜合示范場景,以建設美麗鄉村,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
“房山氫能的專項規劃和后續政策也將在今年9月份的第二屆中關村氫能發展論壇上正式發布。可以說房山的氫能產業發展已經駛入了快車道。中關村科技園區房山園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王浩說道。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