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省出臺《陜西省氫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方案指出,到2024年,產業鏈要基本補齊短板,初步實現本地配套,綠氫裝備產業躍居全國第一陣營;氫能基礎設施滿足應用需求,一批加氫站建成投運;氫能運力平臺初具規模,力爭推廣示范燃料電池汽車累計超5000輛;全省氫能部分領域商業模式基本成形,氫能產業生態雛形顯現,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以上。
形成3萬噸/年高純氫產能
提升氫氣供應能力。鼓勵隆基、華秦新能源等企業技術革新,降低綠氫制備成本,支持新能源發電企業發展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技術,鼓勵在新能源消納困難地區開展“風光氫儲”一體化項目示范,為綠氫與可再生能源融合發展探索經驗。到2024年,形成3萬噸/年高純氫產能。
建成投運加氫站50座以上
依托咸陽石化氫氣集中專項工程、榆林燃料電池重卡“短途倒運”項目示范,加快推動覆蓋城市公交、市政作業、城市物流加氫需求的加氫網絡建設。沿包茂高速西安至榆林段,京昆高速西安至韓城段,依托現有服務區,適時啟動加氫站建設,逐步形成城際加氫骨干網絡。到2024年,全省建成投運加氫站50座以上。
依托航天四院、瀚海氫能等在產業配套方面的優勢,積極推動液氫儲運裝備民用化,加快布局有機液態、合金儲氫等核心材料及先進裝備產業。到2024年,我省電解水制氫裝備產業規模躍居全國第一陣營。
基本實現氫燃料電池系統本地量產
打造燃料電池產業鏈。支持西咸新區、榆林打造燃料電池裝備制造業基地;支持延長石油、西部材料等圍繞燃料電池產業鏈短板,加快關鍵材料、零部件等配套產業布局。到2024年,基本實現氫燃料電池系統本地量產和配套。
實現燃料電池汽車產能5000臺/年
做強燃料電池汽車制造產業。支持法士特、漢德車橋等零部件企業研發燃料電池車專用變速器、減速器、車橋等核心零部件;支持省內整車企業開展大功率燃料電池汽車制造業務。到2024年,實現燃料電池汽車產能5000臺/年的能力。
打造氫能運力平臺。以礦區“短途倒運”和城際物流為應用場景,通過市場化運作打造氫能運力運營平臺,實施燃料電池重卡運輸示范,探索氫能物流商業模式。到2024年,推廣燃料電池重卡5000臺以上,氫能重卡運營的商業模式基本形成。
構筑產業生態推進氫能示范城市群建設
同時,加大核心技術攻關,構筑產業生態,推進氫能示范城市群建設,發展氫能產業園區。依托“西部氫谷”榆林華秦氫能產業園,打造集光伏發電、綠氫裝備制造、綠氫生產、儲運、加氫及重卡應用于一體的零碳示范工業園。推動西安清潔能源示范基地、榆林科創新城氫能零碳建筑、咸陽石化氫能產業園、西咸新區智慧建筑零碳能源供需系統示范區、渭南清潔能源制氫及應用產業園的建設,發揮園區示范引領作用。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