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客車展訊:10年間,中國新能源公交車保有量達到54.26萬輛;新能源公交車線路長度超1000萬公里,累計行駛里程378億公里;從-40℃極寒到60℃高溫,再到5168米珠峰大本營,新能源公交車實現各種極限環境下常態化運營。
自21世紀第二個10年開始,業界見證了一場從傳統燃油公交車向新能源公交車的歷史性轉變。這不僅是中國公共交通事業的巨大飛躍,也是中國乃至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里程碑。10年間,中國新能源公交車的產銷量、保有量、線路長度和總行駛里程均實現快速增長,公共交通行業展現出強大的韌性與活力。
01
政策助力 新能源公交車快速普及
過去10年,我國政府對新能源公交車的發展給予了極大重視和支持,通過一系列政策舉措,為新能源公交車推廣應用創造了良好環境,也在促進相關產業鏈轉型升級、推動綠色出行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新能源公交車發展早期階段,政府主要通過政策驅動的方式,為新能源公交車行業保駕護航。2009年的“十城千輛”工程,拉開了新能源公交車大規模推廣的序幕;2013年,四部委聯合發文進一步加速新能源公交車的普及應用。在這一過程中,政策驅動效應顯著,推動了我國新能源公交車技術升級以及節能減排工作的持續推進。
政策推動不僅作用于市場層面,更深入到研發配套等各個環節。10年來,政府不斷加強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通過提供財政補貼、優惠貸款等手段,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換電站等設施的建設,為新能源公交車的廣泛應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我國政府還積極推動新能源公交車“走出去”,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引下,將中國新能源公交車技術和經驗推廣到全球。如今,中國新能源公交車已在歐洲、東南亞、非洲等地區得到廣泛應用,為全球公共交通事業的綠色發展貢獻了“中國力量”。
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驅動下,2022年,中國新能源客車產銷量占全球總量的95%以上,出口量超7000輛,同比增長超140%;我國新能源公交車保有量達54.26萬輛,新能源公交車線路提升至60500條,累計運送乘客超5000億人次,市場滲透率從2012年的10.8%提升至98.8%,打造了全球新能源公交車的“中國樣本”,為中國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開辟出一條全新賽道。
2023年2月,工信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通知,在全國范圍內啟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預示著新能源公交車行業發展已勢不可擋。
02
技術水平取得長足進步
一個行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和持續創新。10年來,新能源公交車在快速推廣應用的同時,車輛技術水平也取得了長足進步。
以動力電池為例,在早期推廣中,純電動公交車續駛里程、動力電池衰減和安全問題是制約其發展的主要瓶頸。經過10年發展,部分新能源客車制造企業已將技術創新延伸至上游產業鏈,擁有系統性的電池安全解決方案,電池能量密度和電機功率密度不斷提高,同時電池箱體防護等級已達到IP68,電池高比能量、高安全、高可靠和高智能等特點,不僅解決了電芯一致性差、衰減快等問題,還能有效保障電池全生命周期安全,實現遠程升級與標定。
10年來,我國新能源公交車在電機、電池、電控等關鍵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帶動了從上游供應到下游應用整條產業鏈的升級,特別是在與應用場景同步融合式發展中,在更廣范圍和更深程度上,引領新能源公交車核心技術的發展,推動交通領域的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目前,我國新能源公交車已進入常態化運營階段,不同長度純電動公交客車日常運營里程已與燃油客車相當,月出勤平均天數在20天以上,單車10年運營總成本比燃油車可節省20%,主流新能源客車企業部分車輛陸續達到40萬公里以上。2017~2022年,我國新能源公交車累積減少碳排放超5400萬噸,城市公交領域已成為節能減排和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開路先鋒”。
03
探索轉型發展之路
第一個10年,新能源公交車市場高速發展;下一個10年,它又將何去何從?
不得不提的是,當下,公交行業面臨著極為嚴峻的挑戰。公交客流下降、運營收入下滑,城市公交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行業發展。此外,近兩年來,全國公交系統發生多起停運事件,也將新能源公交車推上了風口浪尖。
那么,進入“零補貼時代”的公交行業,該如何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
對此,有業內專家認為,雖然公共交通是基層財政支出的優先方向,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交企業理應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只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和經濟責任,才能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提供高質量的出行服務。
從眾多城市的成功運營經驗來看,公交企業不僅需要通過車輛更新、線路優化、加強接駁、提升智能化水平等方面提高競爭力,更需抓住政策機遇和投資機遇。特別是在“后補貼時代”,更應通過選擇更好的產品、更優的方案、更有效的運營和管理模式,以差異化、可持續的競爭優勢,提升企業的“自救”和“造血”能力,打造專屬價值矩陣,并以此來指引企業和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城市中心智能交通室主任劉向龍認為,無論從產品端還是運營端,企業都應結合城市特點,及時準確把握用戶需求,針對性設計高品質出行服務產品,積極推進適老化與無障礙化建設,為公眾提供便捷、舒適、綠色、高效的出行體驗;同時,積極構建以公交服務為主體的多元化運營與一體化服務模式,為行業轉型升級提供更加立體的綜合性解決方案。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震坡表示,在強化新能源公交車政策體系建設的同時,從技術層面,應加強關鍵技術創新,依托三電技術、打造通用化電動底盤平臺,形成客車系列化產品,并通過大數據賦能,解決公交企業運營痛點。
對此,客車行業專家任詩發也持有相同觀點。在他看來,新能源客車企業亟需加強技術創新,積極尋找可持續和穩定的商業模式,今后只有依靠產品實力,以及良好的成本控制和出色的技術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的確,對于公交企業來說,車輛選購至關重要。在選擇新能源車型時,應對產品的品牌實力、技術實力和服務實力進行綜合考量,選擇有自主可控技術優勢、技術先進、可靠性高、服務有保障的客車企業合作,才能盡量避免因產品質量產生的后續一系列問題。
如今,以宇通為代表的新能源客車企業在技術、產品、供應鏈等方面不斷創新突破,致力于為用戶提供全場景解決方案,推動提升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水平,不斷推進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穩定、健康發展。
據宇通客車國內公交車產品管理部部長張同秋介紹,10年來,宇通已實現三電系統關鍵零部件平臺化,電池能量密度提升100%,電控工況能耗降低40%,同時,電池箱體防護等級滿足IP68+IP69,無論是駕乘體驗還是運營效果都得以同步提升。
一直以來,宇通用行動記錄著行業變革,敏銳地把握和引領產業發展方向,無論是為城市公交出行打造的“快干支微專”矩陣式全場景解決方案,還是最新推出的新型城市智慧公交——宇光E10 MAX,始終致力于為用戶創造更大價值。
新能源公交車發展的10年,是中國品牌向上進階、引領創新的縮影;下一個10年,公交新能源化的進程定會不斷加快,相關產業鏈轉型升級的趨勢更會勢不可擋。
特別推薦 ?上海國際客車展現場參觀報名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