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對《關于進一步推動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發展的指導意見》進行政策解讀。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和直接關系民生的社會公益事業。截至2021年底,我省擁有公交車輛6.7萬輛,公交運營線路7100余條,運營線路總長度13.7萬公里,濟南、青島創建成為國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為人民群眾便捷出行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2013年,省政府出臺《關于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若干意見》,隨著經濟社會特別是城市的快速發展,《意見》部分內容已不適應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的新要求,亟需出臺新的政策指導和支持行業發展。10月1日省政府辦公廳已正式印發《關于進一步推動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發展的指導意見》并實施。
記者在發布會上了解到,《指導意見》明確了到2025年我省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的主要目標,即:全省基本建成普惠均等、優質多元、智慧高效、綠色安全、健康持續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城市軌道交通營運及在建里程達到700公里,城市公共交通乘客滿意度達到90%,國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達到8個,12個全國綠色出行創建城市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0%,其他城市綠色出行比例不低于50%。中心城區公共交通站點500米覆蓋率達到100%。新建城市居民區周邊道路港灣式停靠站規劃建設比例達到100%,已建成區域逐步實施港灣式停靠站改造,到2025年具備條件的改造比例達到50%以上。城市公共汽電車進場率達到90%。城市公共交通實行成本規制管理,100%建立補貼補償機制和差別化城市公共交通價格體系。高峰時段城市公共汽電車平均運行時速不低于16公里/小時。市區人口超過300萬的城市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到50%,萬人城市公共汽電車保有量達到18標臺;市區人口100-300萬的城市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到40%,萬人城市公共汽電車保有量達到15標臺;市區人口不足100萬的城市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到35%,萬人城市公共汽電車保有量達到12標臺。
《指導意見》確定了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發展六個方面共計21條的重點任務:
首先是強化城市公共交通規劃的編制和實施。各市、各縣(市)政府應強化公共交通支撐和引導城市發展的理念,按照科學合理、優先發展、適度超前的原則編制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和公共交通規劃,作為空間類專項規劃,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其次,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實現城市公共交通設施與項目主體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對未按規定配套建設公共交通設施的項目一律不予審批、驗收。除保留必要應急救援車輛外,新增和更新城市公共汽電車全部為新能源車輛。
推動城市公共交通發展離不開資金支撐保障。《意見》提出,各市、各縣(市)政府要將城市公共交通發展資金納入本級財政預算體系,對實行低票價、減免票、承擔政府指令性任務等形成的政策性虧損,對企業在技術改造、節能減排、經營冷僻線路等方面的投入,市縣兩級財政給予適當補貼補償。
為切實保障城市公共交通路權優先,《意見》提出加快公交專用道建設,嚴格公交專用道使用監管,加強對公交專用道的監控。科學設置公交優先通行信號系統,保證公交車輛通行優先權。
在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服務體系方面,《意見》提出,優化公交線網布局和結構,持續改善公交可達性和便捷性。支持發展定制公交、社區公交等特色服務,推進無障礙設施在城市公共交通領域建設和應用,優化城市公共交通領域適老化服務。推進城市公共交通系統智慧化建設,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發展水平。
《意見》還提出,要促進公共交通創新協調發展。推動城鄉客運公交化發展,加快城鄉客運資源整合,逐步擴大農村公共交通線網通達深度和覆蓋面,讓農村群眾享受普惠性的公共交通服務。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