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市定制公交“詩詞歌賦”專線
“‘十一’長假檔期我們的婚慶巴士早就定制出去了,新人乘坐這趟車接親,特別喜慶熱鬧。行駛在街上也會感受到更多的祝福。”
近期,交通運輸部2024“我的公交我的城”重大主題宣傳活動行至今年的第二站——“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襄陽,《中國經營報》記者通過對當地政府職能部門、交通運輸部門、公交集團相關人員以及乘客代表等城市公共交通參與者的采訪,勾勒出這座公共交通示范城市的成長路徑和“增長鑰匙”。而這,或將成為越來越多城市公交發展破局的突破口。
襄陽市公交集團總經理李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5年來襄陽市年均開通公交線路近10條、優化調整線路20余次。與高鐵站同步開通公交快線,各城區市民往返高鐵站公交通勤時間從55分鐘降至30分鐘;開通城鄉公交線路13條,實現了本市近郊鄉鎮公交基本覆蓋,年節約鄉鎮群眾出行成本超4000萬元。”
襄陽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將“公益和收益”做好調配,襄陽市積極建立科學合理的公共交通價格機制。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票價與企業運營成本、政府補貼的聯動機制,構建多層次、差別化的價格體系。支持城市公交企業創新“公益性+差異化收費”發展模式,增強造血功能,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實施運營服務質量與成本績效考核,激勵企業降本增效,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為市場提供有效保障的同時,襄陽公交抓住市場契機,積極對接產業園區及企業出行需求,開展進企業、社區、院校等“五進”活動,開通假期學生離返校、清明祭掃、網紅打卡、社區定制等即時性公交專線。李偉介紹,2020年以來,定制公交收入以每年1000萬元速度遞增,2023年實現產值7650萬元,成為公交主業有力的增長點、支撐點。
“公交+”模式:打造自我造血的新型公交生態
“我們的定制化路線、車型和服務也在不斷創新,融入市場自我強力造血后,大家也都更有奔頭。”一位襄陽市公交公司的人員告訴記者。
近年來,受市場環境、城市居民出行選擇多元化等因素影響,公交行業正面臨公交客流下降、客運收入減少等問題,不少城市的公交運營陷入困境。在同樣面對不利局面的背景下,襄陽市公交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全省城市公共汽電車達到2.5萬輛,其中新能源2萬輛、占比約81%;今年上半年,城市公交客運量18.7億人次、同比增長3%。”湖北省道路運輸事業發展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曹翃介紹,公共交通是現代城市發展的方向,關系百萬群眾的切身利益。近年來,在交通運輸部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湖北省交通運輸廳全面落實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推動行業發展提質增效,線網結構持續優化,裝備設施不斷更新,出行品質顯著提升。其中,“定制公交”暢行荊楚,“租賃專車”一路直達,“公交+旅游”服務文旅,“公交+快遞”交郵融合,文明線路與愛同行,“日行一善”溫暖人心,“電音巴士”“婚慶公交”“詩韻古城”等一系列特色公交活躍街頭,群眾出行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來越強。
襄陽公交累計為125家單位提供450臺定制公交服務。 張碩|攝影
據介紹,“公交+產業鏈”模式讓襄陽公交自我造血能力不斷升級。具體踐行路徑為依托公交資源優勢,謀劃打造了車輛租賃、廣告全媒體、場站綜合開發利用3個“千萬級”利潤的經營平臺:涵蓋通勤、公務保障、旅游等業務的“3156789”車輛租賃平臺,是襄陽市規模最大、車型最全、服務最優的租車平臺,年產值7000余萬元,利潤近千萬元;打造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全媒體廣告平臺。
年輕潮流一樣也不少,記者采訪了解到,襄陽公交介入營銷策劃和直播帶貨市場,2023年實現利潤1118.6萬元,同比增幅69%;探索“交通+商業”場站綜合開發模式,對繁華區域的公交場站進行綜合開發,將于10月正式開業的襄陽新能源汽車公園,將成為首個集新能源汽車展示、銷售、體驗、服務等多元功能于一體的新能源汽車城市綜合展廳。
“在穩固傳統公交實業經營的基礎上,我們積極拓展延伸‘公交+’產業鏈。‘公交+維修’自主孵化出‘松鼠養車’乘用車維保品牌,堅持連鎖化經營,啟動至今不足3年,年產值達794萬元,獲評‘百度網民最喜愛的品牌’。動力電池均衡系統正在進行技術輸出試點,有望實現新的效益增長;‘公交+駕培’完成智慧駕培轉型,成功申報市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正在開拓職業技能培訓新賽道;‘公交+物流’打造了集倉儲、分揀、配送于一體的物流綜合平臺,拓展社區團購全產業鏈業務,2023年產值突破500萬元;轉企改制并入公交產業體系的‘公交+檢測’,成功打造‘螞蟻檢測’品牌,首年即實現扭虧為盈,目前年檢測量突破1.5萬臺次,實現產值540萬元;‘公交+商貿’首家公交便利店已成功運營,正在打造以‘公交優選商城’為核心的線下業務線上化網絡運營平臺,做大做強平臺經濟,全力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更優的經營效益,為公交主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強支撐。”李偉表示。
優質服務軟實力,決定城市公交競爭力
“優質服務是公交企業的生命線”,這句在襄陽公交隨處可見的服務理念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一份數十年如一日的踐行準則。
“我是一名27路的老乘客,坐了這趟車整整20年。一句問好、一份幫扶,這趟公交車和開車的人給了我們親人一樣的溫暖。”說這話的是襄陽市的一名市民,而27路公交車最被大家周知的是任職最久的一位車長熊會萍,她連續當選黨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曾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運輸服務風范人物、全國最美公交司機等榮譽稱號。
熊會萍告訴記者,“簡單的事情重復做,就會成為行家;重復的事情用心做,就會成為贏家”,這是她信奉的職業規則。
記者采訪了解到,襄陽公交連續6年創新開展“日行一善”“優質服務大討論”等活動,實施“服務能力、品牌形象、服務質量、工作作風”大提升工程,做優服務成為公交人的廣泛共識。通過物質獎勵善行義舉、“一車一碼”收集投訴建議、“首站問候”等舉措提升服務質量、拉近司乘距離,有責投訴率連年下降,乘客對公交服務滿意率達98%。
除此之外,聚焦服務提升,在人享其行上下功夫。根據公眾出行需求,適時調整、優化公交線網結構和站點布局。積極提供通勤、就醫、就學等定制公交和響應式公交服務。根據客流需求優化車型結構,發展應用小型公交車輛。26路、27路、1路、517路、518路先后榮獲全國工人先鋒號、全國敬老文明號、全國青年文明號、全國巾幗示范崗等“國牌”榮譽稱號。開展“禮讓斑馬線”“文明公交隨手拍”“日行一善”“優質服務是公交企業的生命線”大討論、“首乘問候語”“一碼評公交”等實踐活動,不斷增強公交吸引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襄陽公交積極發展低地板適老化、新能源公交車輛,襄陽低地板適老化、新能源公交車輛達1330臺,占比82.81%,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48.52%,公共交通站點500米覆蓋率達100%,萬人公共交通車輛保有量達12.75標臺,公共交通乘客滿意度達98%。
公交行業正面臨新挑戰,同樣也孕育著新機遇。襄陽公交的優秀樣本只是無數城市公交創辦的一個縮影,相信隨著更多交通運輸領域科技創新成果應用轉化,公共交通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也將隨之進入“快車道”。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