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發布2024年交通綜合治理行動計劃,從“便捷、順暢、綠色、智慧、安全” 五個方面,共安排了26類、200項具體任務。那么,軌道交通3號線一期、1號線支線等軌道新線建設進度如何?公共交通將怎樣滿足人民群眾便利宜居的交通出行需求?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力爭達到75%的目標將如何實現?
“交通大家談”第352期節目,我們邀請到北京市交通委員會交通綜合治理處副處長楊廣岳、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交通規劃所主任工程師孫玲做客直播間,來和大家一起聊聊2024年本市交通綜合治理工作開展情況。
歡迎持續關注每周三早間7:30—9:30北京交通廣播《一路暢通》“交通大家談”欄目,并通過節目留言,我們將根據市民意見不斷改進工作、提升服務。
未來朝陽站可實現鐵路、
城市軌道交通、地面公交等接駁換乘
本市將發展軌道交通作為解決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徑,加快完善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地面公交為支撐、多種出行方式為補充,結構合理、銜接順暢、便捷有序的綜合交通體系,引導土地、城市功能等要素向軌道交通車站及沿線集聚發展,推動各種交通方式圍繞軌道交通布局優化、做好銜接,引導形成“魚骨狀”交通結構,優化調整地面公交、共享單車、駐車換乘等接駁方式,推動已建未開通的地鐵出入口應開盡開、應開早開。
今年將開通軌道交通3號線一期(東四十條-東風)、12號線(四季青-東風)、昌平線南延一期(薊門橋站及站后區間)3條(段)線路45.3公里,屆時本市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將突破880公里。軌道交通3號線是歷史最久的地鐵線之一,早在1956年,蘇聯專家指導繪制的北京地鐵線網規劃圖中,3號線首次出現。今年,3號線將正式面世,未來在朝陽站可實現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車等多種城市交通方式接駁換乘,有效緩解北京朝陽站周邊交通擁堵難題。
12號線是一條沿北三環東西向鋪設的軌道交通干線,全長約30公里,設21座車站,跨越海淀、西城、東城、朝陽四個行政區。作為“地下北三環”,12號線開通后可有效緩解北部地區的地面交通壓力,分流既有10號線北段高峰期的大客流。目前,12號線在完成動車調試和全線冷滑、熱滑試驗后,正式啟動不少于3個月的空載試運行,為年內正常開通運營打下基礎。
1號線支線今年也已開工建設,工程西起青龍湖東站,終點為既有的八角游樂園站,全長約21公里,均為地下站,支線工程新建9座車站,包含3座換乘站,是北京市第一條下穿永定河的軌道交通線路,也是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的重要織補、加密線路,建成后將提升區域軌道交通網絡連通性,打通豐臺河西、河東阻隔,緩解豐臺河西公共交通壓力。
此外,今年將完成10號線信號系統車地無線通信網絡化優化工程,對老舊信號系統進行升級改造,提高軌道交通運營安全服務水平。目前這項工程主體已完工,2月順利完成10號線信號系統升級,并使用平日列車運行圖驗證其穩定性,整體運行效果良好。
加快建設霍營樞紐、麗澤航站樓等
第一批71個軌道微中心
本市將加快推動站城融合,將城市建設指標向軌道微中心集聚,加快建設霍營樞紐、麗澤航站樓等第一批71個軌道微中心,提升樞紐節點乘客換乘效率,打造城市活力中心。堅持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發展模式,科學配置交通與空間資源,促進軌道交通與周邊用地規劃建設有機融合,進一步提高軌道交通規劃建設水平與運營服務質量。
目前,北京地鐵運營里程達836公里,“北京軌道交通發展在精細化、人性化等方面可以借鑒國內其他城市經驗”,北京市交通委員會交通綜合治理處副處長楊廣岳介紹。比如,上海、杭州地鐵出入口與醫院連通,上海江浦路站2022年底開通與上海新華兒童醫院門急診地下連接口,日均出入口客流8000人次,減少原站外繞行距離約100余米,在雨雪天氣為患者提供了便利;杭州慶春廣場站日均客流量2.4萬人次,2022年8月開通與邵逸夫醫院地下連接口,可直接貫通院區,平均節省乘客進出醫院時間約15分鐘。
又如,上海、杭州加強地鐵出入口與商圈相連。上海徐家匯站是三線換乘站,共設20個出入口,其中12個口與周邊建筑物直接連通。18號口與在建徐家匯中心合建,出入口數量仍在擴展。地下連通系統與空中步行連廊系統共同凈化地面空間,乘客通過連廊可以去往周邊建筑,無需其他交通方式接駁。杭州市民中心站是兩線換乘站,車站日均客流5萬,共設19個出入口,其中A口與政務中心大樓地下一層直接連接,約20%客流往返政務大樓。其他有6個出入口連接地下空間生活廣場,自市民中心站地鐵站可通過地下空間連續700米慢行長廊直達錢塘江城市陽臺和周圍主要公共建筑。
目前,北京朝陽大悅城、西紅門薈聚等商城已經實現了與地鐵互聯互通,西單商圈的連廊空間改造也正在推進。下一步將加快研究評估,加強與周邊建筑連通、連接,提高市民出行便利性。
地面公交、共享單車
圍繞軌道交通融合發展
為了做好地面公交與軌道交通銜接,將繼續優化調整公交線路和站點設置,結合市民出行需求和線路客流情況等因素,消減與軌道長距離重復線路30條,調整合并線路30條,計劃增開連接軌道車站和社區的微循環線路不少于30條。微循環線主要服務軌道和公交干線站點周邊,提供居住區、就業區與軌道站點、公交干線站點之間的接駁服務或者短距離出行服務。縮短公交與軌道的換乘距離,持續優化公交站點布局,與軌道車站出入口換乘距離小于50米的公交站點占比由86%提高至88%。在去年開通通醫、通游線路的基礎上,研究分析乘坐公交的人群、時間、空間等因素,針對游客、就醫等群體和公園、商圈、景點、博物館等重點區域,預計開通通醫、通游線路50條。此外,以三環內公交專用道為重點實施第三批優化調整措施,優化調整公交專用道借道區位置和長度。
實施城市慢行系統品質提升行動,推進8個慢行系統示范街道建設,并將建設20條慢行林蔭路,通過調整路板、補種喬木、自行車道治理等措施,提高道路慢行系統綠蔭覆蓋率;通過拆除公園圍欄、推進綠道等方式,打造20處“無界公園”,推動公園和城市融合;將完成涼水河(永勝橋-舊宮橋)兩岸13.8公里巡河路慢行系統改造,豐富涼水河兩岸市民休憩娛樂場所。此外,聚焦軌道交通站點、居民小區等重點區域,持續加大共享單車停放區施劃,年底前實現共享單車車位比1:1的目標,通過優化停放設施供給、加強運營調度管理、培育良好停放習慣等措施,進一步改善共享單車停放秩序。擴大電子圍欄技術應用,年底前推動企業完成高精度定位車輛更新置換,實現軌道交通站點共享單車電子圍欄入欄管理全覆蓋。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