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來襲,武漢最低氣溫已跌破冰點。露天運行的地鐵線路,成為每日地鐵維保工作的重中之重。1月23日凌晨,-6℃的氣溫,工作人員正在細心檢修剛剛開通不久的5號線延長線。
春運啟幕在即,武漢地鐵加強運營設備設施檢修、制訂專項行車方案、優化客運服務預案,做細做實嚴寒下的運營保障,守護好市民乘客春運期間出行安全。
天寒地凍中,地鐵“夜行者”守護軌道安全
“7號道岔動作桿受力均勻,尖軌與第一牽引點密貼值小于0.5毫米……”1月23日凌晨0時30分許,武漢夜色茫茫、寒氣逼人,位于洪山區黃家湖的地鐵5號線紅霞站是高架上的露天車站,氣溫已經低至-6℃,體感溫度更是達到-10℃。
此起彼伏的對講機聲、錘子敲擊聲在寒風中蕩漾,信號專業5號線紅霞工班工班長董駿,帶領專業人員正在徒步對這條去年底剛開通的線路進行道岔檢修。董駿說,密貼值越小,列車運行越安全,低溫天氣對鋼軌形態會造成影響,因此需要重點關注。
每季度進行的折返道岔檢修項目,需要對部件進行排查和緊固,確認所有線纜的連接狀態良好。經過現場實測,密貼值和壓力值控制在規定范圍內,檢修人員清除設備間隙、箱體內的污漬和灰塵,加強融雪裝置的檢測和通電試驗以應對寒潮天氣。
嚴寒冬夜的作業現場,李忠忠、柳科蹲在接線盒旁,測量盒內接線的電流和電壓。“設備運行的電流、電壓、功率數值同步匯集到室內監測主機,可實現遠程監控道岔的工作狀態。”李忠忠說,所有數據都能夠直觀呈現道岔每天來回動作約400次運行狀態,發現異常要及時處理,并且做到準確無誤地填入記錄當中。
凌晨3時30分,經過3小時的緊張工作,當天的檢修任務全部按計劃完成。連日來,他們冒著嚴寒集中對車站6組折返道岔進行首次季度檢修,從檢修效果來看,設備狀態良好。
每周一次應急演練,24小時待命搶修
2011年大學畢業后入職武漢地鐵的董駿,分別在1號線、6號線、7號線負責信號檢修工作。2021年地鐵5號線開通前,董駿作為技術骨干、工班長被調整到新線籌備工作中。2023年籌備5號線延長線時,他再次擔起守護終點站折返道岔的重任。
“守護好折返道岔,除了要精心養護,還要有過硬的應急搶修能力。”董駿介紹說,他和工班成員一起,堅持每周一次應急突發事件演練,每月一次故障排除測試。2023年,在武漢地鐵第七屆崗位技能競賽中,董駿從千余名信號工中脫穎而出,一舉摘得桂冠。
“為保障好新線開通后首個春運,除了提前對設備進行全面整修外,我們全體人員均接受了技能強化培訓和演練,24小時待命。”董駿說。
為發揮好春運期間城市軌道交通骨干作用,武漢地鐵根據春運期間探親流、務工流、旅游流、學生流的時空分布特點,提前編制專項方案,提前完成設備設施檢修保養,強化全員安全生產意識;春運期間,加強設備設施的檢修維護,動態優化調整重要交通樞紐、重點線路、重點區段的運力投放和組織調度;加強與航空、鐵路、站場辦等單位的有效銜接,做到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服務協同,創新“空鐵地”服務共同體,多措并舉,最大程度滿足乘客便捷舒適出行需求,保障乘客春運期間出行更加便捷順暢。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