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北京軌道交通1號線支線開工建設,這是北京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中第一條實質性全面開工建設的線路。作為對北京軌道交通1號線的交通服務功能開啟重要拓展的工程,1號線支線的建設將為城市發展和居民生活帶來哪些利好?
1月18日上午10時許,在青龍湖東站土建標段、園博園西門站土建標段等地,施工人員和大型機械全部準備就緒,北京軌道交通1號線支線工程正式開啟施工建設。
據了解,該工程西起青龍湖東站,終點接軌至既有八角游樂園站,全長約21公里,全部為地下敷設。其中新建9座車站(包含3座換乘站),改造1座車站即八角游樂園站,平均站間距約2.3公里。線路車輛將采用B型車6輛編組,最高時速可達80公里/每小時。1號線支線銜接1號線、11號線、14號線等東西向線路,并與市郊鐵路城市副中心線換乘,串聯首鋼高端產業綜合發展區東南區、園博園等沿線多個重點功能區。
北京市重大項目建設指揮部辦公室軌道一處處長楊麗明介紹,北京軌道交通1號線支線的開工建設,為今年全市軌道交通建設實現“開門紅”,完成全年建設投資任務開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堅實基礎。
楊麗明表示:“1號線支線是北京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中的重要織補和加密線路,這條線路對于落實北京市城市總規、服務北京‘四個中心建設’和帶動區域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楊麗明進一步解釋,北京軌道交通1號線支線是支撐豐臺河西地區發展的引導線,線路建成后,將提升區域軌道交通網絡連通性,打通豐臺河西、河東阻隔,優化豐臺河西地區和石景山中部地區的城市空間布局。
楊麗明說:“這條線路是1號線的延伸線路,途經豐臺區和石景山區,對于豐臺區尤其河西地區的提升,對于石景山首鋼高端功能區、園博園的提升,對整個城市品質的提升,以及對西南部的通勤、讓老百姓更具獲得感,都有極大的助益。”
北京地鐵1號線是我國第一條建成通車的線路,于1969年10月1日通車,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隨著1號線和八通線的貫通運營,線路東至通州,西至石景山,貫穿北京整個東西軸線,運營里程達50多公里。為帶動區域發展,改善出行環境,1號線支線應運而生,它的建設是對1號線交通服務功能的重要拓展。
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所屬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總經理代永雙介紹,1號線支線工程建設任務量大、難度高,難點在于將和1號線貫通運營,需要對既有1號線八角游樂園站進行改造,施工場地狹小,改造涉及專業眾多,建設者將根據實際制定細致的施工組織方案,確保對1號線的運營影響降到最低;此外,施工還將面臨下穿永定河等施工難題。
代永雙表示:“作為北京第一條下穿永定河的軌道交通線路,我們根據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勘測結果,采用泥水平衡盾構機型,解決了穿越富水卵石層的風險。線路穿越京九鐵路、101鐵路等多條鐵路及南水北調風險源,我們采用盾構法施工,提高機械化施工水平,降低施工風險,同時在洞外采取措施,確保周邊環境的安全。”
代永雙透露,在新技術應用方面,機械法施工聯絡通道、預制安裝出入口、素面混凝土、智慧工地、安全風險管控智慧化平臺等都會在1號線支線進行集成應用;除科技創新外,綠色建造也將成為這條線路的建設亮點。
代永雙表示:“區間的聯絡通道采用機械化頂管施工,能夠有效降低施工風險;把出入口結構在工廠進行預制,到現場拼裝,減少現場施工的工作量,這也是響應目前環保的要求。綠色建造方面,1號線支線打造輕量化簡裝車站,車站內部釋放更多空間,營造高大通透的視覺效果,突出交通的本質,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