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軌道交通單軌人,他們櫛風沐雨、踏雪碾冰、堅守崗位,素有“供電醫生”的美譽,為整座城市的軌道交通動脈注入鮮活熱力與不竭能量,為市民安全出行保駕護航。他們就是中鐵電氣化局上海公司蕪湖軌道交通維保項目部供電檢修人員,負責接觸軌專業和變電專業設施設備的維保工作。
愛崗敬業的工班負責人
接觸軌專業主要負責軌道交通列車的電力供應、接觸軌設備檢修與保養等工作。因為工種特殊,經常需要檢修人員綁著安全帶穿梭在30米高的軌道梁兩側進行高空作業,每天經受著熬夜、高空和體力的三重考驗。
今年30歲的徐二炮現任蕪湖維保項目部接觸軌專業工班長。多年來的施工歲月磨礪,讓他棱角分明,男人味十足。如今,他已是參與過多個大型項目的“老將”了。
白班時,他需要頂著酷暑寒冬,遠距離對接觸軌設備巡視作業。深夜時,他身穿深藍色工作服、穿戴安全帶、安全帽、照明設備,攜帶沉重的工具包開始一天的巡檢工作。
“安全無小事,防患于未然”是徐二炮的座右銘,不出事故、不留隱患、鑄造精品是他從事接觸軌檢修作業以來的奮斗目標。在檢修工作中,他處處發揮著模范帶頭的作用。
“沒什么大不了的,這就是我們的職責。一個小小的螺母、一個數據的變動、一個電纜皮的裂縫,都會有可能造成安全隱患,所以要仔細檢查,不能馬虎、不敢放松警惕。”徐二炮表示,“干我們這一行,平時的辛苦困難都不怕,最怕的是接到故障搶修通知。”
今年年初,半夜凌晨氣溫驟降、大雪紛飛。接觸軌結冰網壓不穩定,為了保障蕪湖單軌的正常運行和乘客的安全,必須要在運行第一趟列車之前要把所有接觸軌排查一遍。很多檢修人員還是第一次遇到這種應急事件,加上天氣嚴寒,軌道梁上的應急疏散平臺結了冰,非常滑,心里有了畏難情緒。
面臨人員不足、時間急、排查范圍廣等困難,徐二炮二話沒說,把安全帶一打就上去了,一次次爬上爬下,汗水浸濕了他的工裝,凍的邦邦硬。一直到天蒙蒙亮終于滿足運行條件,施工完畢后,每個人都松了一口氣。
一年四季,春始冬止,戰嚴寒、斗酷暑。每一天都是對接觸軌檢修工的磨礪和考驗,徐二炮常年穿梭在軌道梁之間,隨時待命出發,日復一日地重復著檢修作業,欣然享受枯燥和乏味,在忙忙碌碌的日子里成長成熟,把青春奉獻給蕪湖軌道交通事業。
以身作則的技術帶頭人
變電專業被喻為軌道交通的“心臟”,為列車提供能量。從事檢修作業就要像醫生一樣,要學會像望、聞、問、切。這是變電專業技術負責人黃亞民多年來自己總結出的一套工作方法。他表示,“望是在調試過程中注意觀察設備和儀器的狀態,聞是側耳傾聽設備有無異響,甚至用鼻子聞異味分析原因,問是保持與設備管理單位、廠家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分析相關試驗數據,切是自己動手操作電氣設備,測試設備運行情況。”
“每天風塵仆仆,不是去現場,就是在去現場的路上,總感覺他使不完的精力,一雙火眼金睛,工班站內任何問題都瞞不過他”。黃亞民是值班員口中的細節控,在任職工班長期間,寧愿當“黑臉”得罪人,也要排除隱患,保障站內設備安全運行,保障列車安全運行,堅決不當“大白兔”,避免做“老好人”埋下隱患。工班事無巨細都安排的井井有條,用“婆婆嘴、兔子腿、老鷹眼、包公臉”來比喻也不為過。
從加入到維保項目以來,由于人員配備不足,加之大部分值班人員從業時間短、經驗不夠,無法獨當一面。因此,黃亞民主動請纓,當起了大家的“帶頭人”。對新來的實習生詳細講解變電設備的操作,手把手、一對一教學,一有時間就帶隊去檢修現場進行現場講解學習。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今年已是黃亞民來維保項目的第二個年頭,從學校畢業就進了維保項目部,畢業論文都是在實習期間交完的。如今,他已是獨擋一面的變電技管,從“黑臉”工班長成長為“鐵面”技管,從管理工班到管理計劃,已經記不清自己走過了多少路,蕪湖軌道交通記錄著他兩年來的足跡。
堅守一線的平凡檢修工
兩年前,高椿來到蕪湖軌道交通維保項目部,成為最早一批參與電力系統安裝調試工作的員工。兩年來的風雨洗禮,讓他的臉上布滿了歲月沉淀的痕跡,也使他從一個稚嫩的小伙兒成長為變電工班的中流砥柱,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素養和檢修本領。
此言不虛,凡是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高椿總是出現在第一線。就在前不久,武夷山路站突發故障二段動力變壓器跳閘,幾分鐘后,檢修人員迅速到達現場進行緊急搶修檢查,一番排查后故障暫時無法恢復,急需人員在24h內進行現場盯控,一有問題便能及時反饋應對。
在工班人員緊缺的情況下,高椿主動請纓,放棄休息時間,參與到設備調試工作。在高椿等人的盯控配合下,二段動力變壓器恢復正常運行。
除了技術扎實,高椿還是一名鐵面無私的群眾安全生產監督員,他愛崗敬業,舍小家為大家,兩年多來與親人聚少離多,在平凡的崗位上發光發熱,累計處理安全隱患100多處,整改率達100%,為蕪湖軌道交通安全運營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堅守崗位盡職責,愛崗敬業有擔當。兩年來,他們與接觸軌為伴,活躍在忙碌的“檢修陣地”,為保障列車安全運營而默默奉獻。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