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融合大道“上合之光”中運量交通車輛型式試驗路段,一列藍色的3編組車輛正快速往返行駛,工程師正在進行牽引、制動、網絡、全軸轉向、噪音、振動、車地通訊、全自動駕駛等一系列試驗,確保車輛運行順暢。
中運量交通是介于地鐵和常規公交之間的一種客運系統。無軌行駛、智能運行、平穩性好、靜音環保,同時還具備一定的大運量等特征,高峰小時單向運能約0.5—3萬人次,可實現車輛無人駕駛。上合新區中運量交通列車命名為“上合之光”號,采用以磁標簽為導向的虛擬軌道膠輪電車,同時利用衛星導航、車輛光學識別車道標線,形成多維度數字化虛擬軌道,最高運行速度70km/小時,是山東省首條膠輪虛擬軌道中運量線路。
“‘上合之光’號中運量編組車輛,相較于傳統的有軌電車建設工期短、造價低、遷線易;相較于傳統公交車運量大、發車效率高。車輛通過車載攝像頭和傳感器識別地面標線或地面磁釘線,結合車輛全軸控,可實現安全無人駕駛,車輛內部加裝了智能運維系統降低全壽命維護成本,而且通過地面信號和控制中心實現車路協同,提高運營效率。”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總體主任設計師肖嬋娟說。
為進一步提升公共交通出行品質和通行效率,助力現代化上合新區高質量建設,上合新區規劃了“三橫三縱”6條中運量交通線路,作為軌道交通線網補充,打造多層級、多制式公共交通系統。中運量交通的建設將推動地鐵、中運量、常規公交多網融合,打造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綠色智能公共交通系統,實現“一核三區”智慧互聯、高效銜接。
目前,已啟動了中運量L1線(上合大道)建設,南起湘江路,北至機場航站樓,沿上合大道敷設,聯通上合示范區、大沽河旅游度假區、臨空經濟示范區、膠東國際機場。全長約25.7公里,設車站16組,停保場2處。由中車集團制造的膠輪虛擬軌道自動駕駛車輛“上合之光”號中運量3編組車輛已于8月份正式下線,正在融合大道試驗路段開展車輛型式試驗。
“下一步,將結合上合新區總體交通規劃及居民出行需求,加快推進中運量建設,形成中運量網絡規模效應、打造以軌道交通、中運量為骨干,常規公交為網絡,出租車、網約車為補充的多網融合、智能立體公共交通新體系,服務上合新區高質量發展。”膠州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說。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