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地鐵車站連續發生乘客腿卡縫隙事件,引起公眾關注.9月11日,一女子在上海地鐵8號線,不慎將腿卡進站臺縫隙中.
一日后(9月12日),又一女子在上海地鐵9號線,背部被車廂門夾住
事隔一周9月18日8時許,又有乘客在上海地鐵1號線黃陂南路站,腿部被卡在地鐵列車和站臺的縫隙處
上海地鐵的車廂站臺縫隙是否符合安全規范?如何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帶著這些疑問,今天我們前往上海地鐵求證
地鐵工作人員解釋稱,因為在行駛中車身會小幅擺動站臺與列車間必須留出一定空隙確保安全通行
在地鐵設計規范中規定曲線車站站臺邊緣與車廂地板面高度處車輛輪廓線的水平間隙不應大于18公分
像漕寶路站站臺中部原設計最大的縫隙達20公分,通過后期加裝防踏空橡膠條已將縫隙縮短至12公分,左右增加的防踏空橡膠條讓間隙縮短 ↓
鄧奇 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中心車輛總監
參照國家的規范,加寬量最大的間隙不能超過18公分,我們做了相應的措施繼續縮減在10公分左右。但受限于整個城市建設的原因,車站的建設地下空間有限,很多地方是沒有辦法設置成直線車站的。也就是說站臺與列車間的空隙無法規避,地鐵方面表示將從兩個方面著手盡最大可能避免類似事件發生
針對曲線車站進一步挖潛,看有沒有一些車站縫隙能進一步縮小,在一些重點車站會增設熒光指示燈,提醒大家更加注意縫隙。
不過,記者在車站內觀察時發現,雖然站臺不斷播報著提示聲,但仍有不少乘客專注看手機,而忽視了腳下安全
對此,地鐵方面同時提醒乘客,在出行高峰期間上下車務必要面對車門以免踏空
在人比較擁擠的情況下,不下車的乘客要防止被下車的乘客帶下來,踏入到縫隙當中,所以我們呼吁乘客在列車到站后要面向站臺,不要背對車門。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