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上午,上海市政府新聞辦舉行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綜合交通專項規劃新聞發布會,邀請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王為人及兩省一市交通部門和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執委會負責同志出席,介紹《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綜合交通專項規劃》的總體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有媒體提問,示范區處在兩省一市交界地方,也是處在滬寧滬杭交通夾角區域,示范區的可達性、通達性和長三角地區城市的聯系做了怎樣的規劃和部署?
上海市交通委員會主任于福林介紹,與傳統滬寧、滬杭沿線城市相比,示范區的交通區位條件的確不算優越,如何引導示范區交通從后發走向先導是本次規劃的重點,主要有以下考慮。
首先是增強與長三角主要城市聯系,一是在現狀滬昆鐵路、滬昆高鐵的基礎上,加快滬蘇湖、通蘇嘉甬等干線鐵路建設,構建高鐵“十字”通道,支撐示范區融入國家干線鐵路網絡,實現與長三角主要城市2小時可達。二是在現狀“四橫四縱”高速公路網的基礎上,建設蘇臺高速構建“四橫五縱”高速公路,便捷蘇浙之間交通聯系。
第二,加強與蘇州、嘉興等周邊城市聯系,一是沿滬湖、通蘇嘉兩條示范區創新功能軸規劃,如通蘇湖城際鐵路、上海示范區線、水鄉旅游線、嘉善至西塘線等“H”型城際軌道交通線路,推進上海軌道交通17號線西延伸至西岑,提升示范區主要城鎮簇群與周邊城市的聯系。其中,上海示范區線、嘉善至西塘線、上海17號線西延伸已開工,建成后將支撐實現水鄉客廳至虹橋樞紐35分鐘可達、至浦東機場70分鐘可達。二是進一步完善快速路系統,填補示范區東部區域南北向路網空白,便捷青浦、水鄉客廳、嘉善之間的聯系。
第三,持續優化示范區內部的交通聯系,一是重點提升示范區骨干路網互聯互通水平,依托現狀國省干線公路和部分高等級縣道,構建“七橫九縱”干線公路網。新增蓮龔路-丁新公路、汾湖大道-興善公路等四處省界對接道口,提升區域內路網聯通性。并在青浦新城、吳江城區、嘉善城區以及主要鎮區,構建“窄路密網、開放街區”的道路布局,預計2035年示范區城鎮開發邊界內全路網密度將達到8km/km2以上。二是在青浦、吳江、嘉善、盛澤、先行啟動區等內部布局若干條主要中低運量軌道(或公交)線路,服務主要客流走廊。通過完善內部路網和公交服務供給,支撐示范區城鎮組團內部構建15分鐘社區出行圈,相鄰城鎮組團之間30分鐘可達。三是構建多級綠道、藍道、風景道等特色交通網絡,串聯組團內部水系、生活空間。
通過對示范區三個空間圈層交通體系的完善,將極大提升示范區對外交通聯系效率和互聯互通水平。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