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武漢地鐵19號線傳出捷報,花山河站-1號豎井段右線,“晴川號”盾構機歷時320天,自花山河站南端頭始發,在沿花山大道向南挺進途中,成功實現在長約2千米的區間內,地鐵盾構連續兩次下穿運營中的國鐵并順利接收。
武漢地鐵19號線二級項目部經理王向遠介紹,該段盾構區間主要地層為中風化泥巖、粉砂巖、石英砂巖和灰巖,地質情況復雜多變。項目部圍繞工程質量、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精細化管理編制方案,以“穩”字當頭、實干為先,穩中求進。
平穩順利下穿兩條運營中的國鐵——盾構機在地下25米深處掘進到1335米時,需要下穿每日正常運行的武九客專、武九線國鐵。
穿越正在運營中的高鐵,既要保證盾構正常推動,又絕對不能對高鐵線路造成擾動,對盾構施工要求極高。尤其下穿鐵路位置正處于泥巖、粉砂巖兩類巖石交界面附近,推進過程需格外小心,每掘進10厘米就要測算一次出渣量,一點不能多,一點也不能少。同時需及時進行同步、二次注漿,還要時刻關注84項監測數據是否正常,確保下穿鐵路安全。
下穿國鐵施工共歷時15天,根據專項監測報告,下穿完成后國鐵累積沉降量控制在規范允許范圍以內,實現了安全精準下穿目標,確保了國鐵列車的行車安全。
成功穿越高強度且巖溶強發育的灰巖地層——區間最高巖石抗壓強度達75兆帕,是普通C35混凝土強度的2倍多,該段地層對刀具磨損十分嚴重,需頻繁開倉檢修、更換刀具,累計更換了150多把滾刀。
為解決以上困難,建設團隊針對不同地層和施工難點“對癥下藥”,組織召開10余次盾構專家咨詢會,制定了地面預注漿處理、增加自動保壓系統、多環節控排水、優化盾構刀具配置等各類專項技術處理措施。
武漢地鐵建設事業總部一級項目經理江帆介紹,19號線全長約23.2公里,共設車站7座,全為地下站。經過洪山區、青山區、東湖風景區、東湖高新區4個區,建成通車后將有力提高武漢站、空港樞紐集散能力,加強光谷及沿線地區的交通可達性,提升東湖高新示范區軌道網的聯通性,構建城市東部軌道網快速通道。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