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中國衛星導航協會傳來好消息,“青島市地鐵1號線長距離過海隧道高精度平面基準建立及年度圍護技術”獲得中國衛星導航協會2022年創新應用銀獎榮譽,這是山東省本年度唯一獲獎項目。
青島地鐵1號線過海隧道作為國內距離海平面最深的地鐵隧道,因受到海底壓力、海洋磁力、潮汐、地質環境等復雜因素的影響,給過海隧道高精度貫通帶來極大的難度。
在1號線過海隧道施工過程中,青島地鐵集團一號線公司提前決策,組成長距離過海隧道全過程測量跟蹤服務保障專家團隊,克服困難,憑借過硬的技術實力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創新性運用長距離過海隧道高精度平面基準建立及年度圍護技術,從過海隧道三維空間基準建立,長距離高精度定向測量,誤差傳播控制等方面進行全過程測量,最終保證了過海隧道的精準貫通,橫向和縱向貫通誤差僅為5毫米和9毫米,標志著1號線過海隧道在控制測量方面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青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12月8日,青島市地鐵一號線有限公司參與的《低碳海工混凝土多層級“耐—防協同”抗腐蝕關鍵技術與應用》在2021年度市科學技術獎評選中,獲得青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項目針對海洋環境對鋼筋混凝土帶來的高耐久性需求,結合國家綠色發展的方針政策,對海工混凝土成套防護技術開展系統性研究。該技術從耐蝕混凝土原材料體系及配合比設計,到海工混凝土防護和修補技術開發,為海洋環境下鋼筋混凝土的安全使用提出來“耐-防一體化”理念。
項目科研成果成功應用于1號線過海段工程建設中,有效保障了工程結構的耐久性,延長結構服役時間,降低了工程全壽命周期建設成本。
后續,青島地鐵將繼續以創新為引領,積極總結經驗,提升管理水平,在三期建設中,聚焦建設世界一流地鐵的發展目標,攻堅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助力“軌道上的青島”加速前進。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