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走進武漢地鐵12號線石橋站,支護基坑安裝的101根20多米長的紅色鋼支撐,橫跨在基坑上方,有21根與眾不同裝有“最強大腦”鋼支撐軸力伺服系統,使得鋼支撐如同人的手臂一樣伸縮自由,使基坑結構變形受力可控,有效提升了開挖安全性。
石橋站位于姑嫂樹路與后湖大道交叉口東側,車站沿后湖大道東西向布設,采用地下三層島式站臺車站型式,位于地下7m~20m范圍為淤泥質粉質黏土、粉質黏土夾粉土粉砂層,含水量大、壓縮性高、承載能力低,為軟弱土層。該站采用明挖順作法施工,如同在豆腐塊里挖出一個長方形的坑,再吊放鋼筋籠,圍繞車站澆筑混凝土形成一圈堅固的“城墻”。在施工中需事先通過鋼支撐對“城墻”進行支護,大型挖掘設備再進入基坑挖和轉運土方。針對該車站密貼既有運營線路、基坑控制難度大等施工難題,武漢地鐵業主代表王永安與施工方中鐵十一局多次組織技術研討會,模擬分析不同工況下土方開挖引起的基坑變形情況,形成最優施工方案:在位于地下15m~20m處采用鋼支撐軸力伺服系統,賦予常規鋼支撐一個智慧的大腦。
在石橋站現場監控室,十一局項目部工程師趙偉稱,鋼支撐軸力伺服系統融合了數控液壓技術、自動化監測技術和物聯網技術。隨著趙偉操作電腦,深基坑內21根鋼支撐受力情況一目了然。他稱,該系統監控數據精確度為毫米級,實時測量鋼支撐軸力及位移大小,自動調控支撐軸力,軸力減小自動補償,軸力超限自動報警,及時限制基坑變形,提升基坑自身穩定性。
石橋站的施工經驗,為今后在城市中心建設穿越既有線、多線共行的大體量車站作出了示范。該站通過換乘通道與既有線6號線石橋站換乘。目前,該站圍護結構已完成,正進行土方開挖,即將進入主體結構施工。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