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個實現構架自動探傷的智能機器人在無錫地鐵西漳車輛段正式投用。
地鐵列車的機械結構關系到地鐵的安全運行,構架作為其中的關鍵部件,因高頻振動會產生疲勞裂紋、裂縫等問題。如何精準、高效地開展構架探傷工作,是地鐵車輛檢修的重要內容。
在沒有使用智能機器人進行自動探傷之前,地鐵列車的構架探傷工作大多由人工完成。
無錫地鐵運營有限公司機械工程師介紹,傳統的人工探傷,涉及到大量的油漆噴涂、脫漆工作,不僅污染環境,還會影響員工的身心健康,“耗時又耗力”。智能機器人投用后,它可以實現構架探傷流程的全自動化,既降低了員工的工作負荷、改善了工作環境,又提高了工作質量。
此番在無錫投用的構架自動探傷智能機器人通過視覺定位識別構架類型,自動規劃好路線后進行智能檢測,根據識別到的焊縫位置和結構,自動更換不同的探頭以適應不同檢測工況,從而達到最佳的檢測效果。
記者在無錫地鐵西漳車輛段的檢修車間里看到,工作人員僅需在電腦上按下啟動指令,黃色的AGV物料小車便自動運行至待檢位拾取構架,等構架被吸附固定后,小車再將構架運至檢測區構架自動探傷智能機器人面前,升降翻轉機對構架進行夾持后,智能機器人即可進行探傷檢測。
“我們這個智能機器人最主要的就是前面的渦流探頭,它其實就是一個渦流線圈,然后它就像醫生手里的聽診器一樣,能通過發出渦流來檢測構架表面的一些傷痕部位。它可以找到藏在油漆下面的裂紋,這是我們肉眼無法捕捉到的。”負責無錫地鐵車輛檢修的工作人員告訴中新網記者。
據悉,該探傷機器人目前可以完成無錫地鐵1號線4種類型77個焊縫、無錫2號線2種類型10個焊縫全范圍內的探傷需求,相比較原磁粉探傷,無需再對構架進行脫補漆、退磁等處理,能夠提升40%的探傷工作效率。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