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清晨,武漢地鐵集團質量安全監察部工程師劉偉來到12號線科普公園站,超大直徑盾構機“江城卓越號”正在地下掘進,穿越長江,到現場查看施工質量和進度是他每天的工作內容之一。
劉偉(右)在地鐵12號線科普公園站檢查管片質量
戴好安全帽,拿上塞尺,劉偉深入32米深的盾構始發井,從隧道口步行約150米,到達相當于4層樓高的“江城卓越號”,他爬上臺車,開始檢查。
“這臺越江隧道盾構機直徑12.55米,將從青山區科普公園站穿越長江,到達江岸區丹水池站。它就像一座地下工廠,前面刀盤轉動開挖泥土,一片片管片吊裝下來,運入隧道,開始拼裝,形成地鐵隧道。”劉偉介紹,他的主要工作是負責12號線施工質量安全檢查。
劉偉(右)在地鐵12號線科普公園站查看施工質量和進度
劉偉一邊用塞尺測量管片,一邊對記者說:“管片施工是地鐵施工中非常關鍵的一環,它的質量直接決定地鐵隧道的安全,不能有絲毫馬虎。”現場,他一直緊盯施工人員拼裝管片的過程,定位必須精準,壓緊密封條,密切關注千斤頂頂推管片過程,不能出現錯位和裂紋。
“一片管片重達13.5噸,越江隧道由多塊管片拼裝而成,用手觸摸,內壁光滑,而且沒有色差,能夠達到這種質量水平,從挑選混凝土材料、工廠預制、養護、運輸至現場,每一個環節都要做到標準化。”劉偉介紹,以前這種超大直徑的隧道管片多是從外地水運到漢,如今江夏已有工廠,實現了本地生產。
劉偉(右)在地鐵12號線科普公園站查看施工質量和進度
施工方中鐵十四局盾構經理孫錦濤介紹,位于江夏的生產基地已實現管片生產自動化、標準化。“例如,為了沒有色差,同一批管片原材料必須一致;定期對模具進行三維激光檢測,保證不變形;先蒸后泡,養護到位。”他說,管片“外美內實”,才能拼裝出一條既美觀又擁有高質量的地鐵隧道,兩塊同型號管片要像“雙胞胎”一樣。
劉偉介紹,科普公園站-丹水池站區間長約4公里,是國內最長穿江地鐵隧道。12號線是武漢首條地鐵環線,全長59.9公里,設站37座,線路兩次穿越長江,一次穿越漢江。“12號線連通武漢三鎮,串聯起7個中心城區,極大地方便市民出行,我們將嚴格監控質量安全,為建設質量把好關。”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