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大興安嶺秋風瑟瑟,室外最低溫接近0攝氏度,一場霜凍過后,蔥翠的森林換上金裝,讓人多了一絲暖意。9月5日,牙林鐵路嶺頂隧道北出口,海拉爾工務段牙克石路橋車間橋隧工長賈同利和工友們穿上棉衣棉褲,套上水衩,鉆進漆黑的隧道排水溝內。
牙林鐵路由南向北連接內蒙古呼倫貝爾牙克石市及根河市的各城鎮,是當地林區百姓進出大山的唯一一條鐵路,嶺頂就隧道坐落在牙林鐵路178公里的一處山嶺上,是牙林鐵路穿越大興安嶺南下的咽喉。這里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年均氣溫零下5攝氏度左右,極端最低溫達到零下52攝氏度,堪稱“全國最冷隧道”,由于山體和地下含水量大,在11月至次年5月長達7個月的結冰期內,隧道拱頂、邊墻和中心排水溝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滲水、結冰病害,所以天兒一上凍,賈同利就要和工友們對這座“最冷”隧道進行深度體檢和防寒保暖,以保證當前及入冬后隧道以北一市九鎮林區百姓的安全出行,
47歲的賈同利是土生土長的林區人,在林區工作已經20多年,十分熟悉這里的設備狀況和氣候變化,所以在設備檢修過程中也會打好足夠的“提前量”。“9月末山里就要下雪,我們搶先做好隧道的檢查和防寒保暖,以保證設備安全過冬。”賈同利說。
排水溝在地下5米處,大約1.5米高、900米長,溫度僅有5攝氏度左右,透過頭燈微弱的光,能看到賈同利和工友們口中呼出的熱氣。鐵鍬和叉子在冰冷的水溝里翻動,濺起的水花打濕賈同利的上衣和臉,在彎腰檢查疏通水溝1小時后,賈同利和工友們背著清理出的5編織袋泥沙和石塊,沿著檢查梯艱難地爬上地面。“我們現在早動手,做好水溝的清淤,就會大大減少冬季水溝堵塞的幾率。”賈同利說。
脫下水衩,賈同利和工友們換下被打濕的衣服,繼續向漆黑的隧道內前進。據賈同利介紹,整個隧道的排水系統大體上由邊墻豎井和一條貫穿隧道的中心排水溝組成,任何一個點的淤堵,都會對影響整個隧道的正常排水,“隧道里30口豎井,我們必須一個不落地檢查到位。”賈同利說著打開一處井蓋,隨后鉆進去查看是否有淤積。
3小時后,賈同利和工友們檢查完畢,清理排水設施淤積達1.5立方米。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