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施工現場
■走進廣東大基建
“通了!通了!”近日,在佛山順德鯉魚洲島上,隨著直徑6米多的“粵海3號”盾構機在SD01#工作井破壁而出,粵水電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A2標又一盾構區間順利貫通。項目完成最后一次穿江任務,成為整個工程全線唯一“三穿”西江的盾構施工標段,“三穿”西江的整個過程前后歷時近900天。
“珠三角素有‘地質博物館’之稱,地下施工難度之高非常罕見。通過克服大埋深、極破碎富水地層、大坡度、小轉彎等盾構施工難題,三次穿越西江,讓我們的盾構施工技術實現了突破。”工程A2標項目負責人吳文彪表示,這標志著這項國家重大水利工程、粵港澳大灣區重要民生項目工程建設再次取得階段性重大進展,為2023年底提前建成通水打下堅實基礎。
在摸索中前進
自主研發攻克“六最”難題
“在盾構機開進去之前,我們沒想到會有這么復雜。”回憶起2020年3月盾構機始發后的場景,吳文彪歷歷在目。據介紹,A2標段的輸水隧洞連接西江鯉魚洲泵站,是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實現從西江取水、引水的“第一條通道”,在整個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中具有最大埋深、最硬巖石、最復雜地質、最深工作井、最小轉彎半徑和最大施工坡度共6項最為顯著的施工難題。在整個“三穿”西江的過程中,項目邀請了國內外專家共召開了20余次專家咨詢研討會議,由于很多作業情況沒有先例,大多數施工方案只能是“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總結”。
據了解,“三穿”西江不僅僅是要穿越寬度超過800米的西江,A2標的建設者還要面對具有1260米斷層裂隙發育、地層軟硬不均的大金山,整個穿山越江的施工難度極大。其中,隧洞穿越的西江段位于微風化泥質粉砂巖、砂巖及砂礫巖等多種地層相互交錯的復雜地層,最大埋深120米,水位高、水壓大,沿線地面和地質環境復雜,極易發生盾尾涌水、涌砂、江水回灌、江面冒泡等風險。
“使用泥水盾構機穿越大山,尚屬全國首例。”面對前所未有的施工難度,吳文彪直言,團隊建設者們做了一次“孤勇者”。由于盾構機所需穿越的地層復雜,對刀具磨損較大,A2標項目單個盾構區間的掘進換刀次數就多達80余次,其中大金山和江底換刀次數多達75次。據了解,盾構施工主要安全風險來自開倉換刀,對于從事盾構施工有將近20年經驗的吳文彪來說,這次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三穿西江”盾構施工的換刀次數,比他此前整個職業生涯遇到的換刀次數加起來還要多,其難度可見一斑。
就在如此施工難度的背景下,建設者們在近900天的日夜堅守中,逐漸摸索出了“勤開倉、勤檢查、勤換刀”的工作經驗,自主研發了1項發明專利和4項實用新型專利,攻克了各項技術難題,完成了建設任務。作為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粵海1號”盾構機的總工程師,吳文彪帶領建設者團隊創新研發了多項盾構關鍵技術,解決了國內首例盾構機深埋破碎地層盾構始發及5.0bar帶壓開倉換刀世界級難題。
發揮黨建引領作用
工程盾構施工進入沖刺階段
2020年3月,“粵海1號”盾構機從A2標交通隧洞始發,歷時近400天,于2021年4月順利抵達鯉魚洲島,完成首次穿越西江的重任,成為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全線首臺始發、首臺貫通的盾構機。
2020年9月,“粵海2號”盾構機在SD02#工作井始發,歷時600余天,于2022年6月再次穿山越江,完成二次穿江任務。
2020年10月,“粵海3號”盾構機與“粵海2號”盾構機并駕齊驅,歷時近700天于2022年8月穿過西江,最終完成“三穿”西江的任務,成為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進程中的里程碑。
面對重重施工難點,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A2標項目黨支部充分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根據項目實際,設立黨員先鋒崗、示范區、攻堅克難小組等,帶領建設團隊超前謀劃、掛圖作戰,聚合黨員干部力量,成立勞模創新工作室,積極開展科技創新,為工程建設保駕護航。同時以“黨建進工地”“重點工程黨旗紅,攻堅趕超當先鋒”等黨建活動為契機,以“黨建+勞動競賽”為抓手,引領項目建設團隊扎實開展重點難點突破以及疫情防控等工作,為項目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據了解,隨著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A2標順利完成“三穿”西江的建設任務,該工程全線盾構施工已進入最后沖刺階段。在A2標建設現場,筆者看到,該項目鋼管運輸及安裝臺車等內襯施工設備已陸續就位,盾構機拆除吊裝、清渣、消缺作業有序進行,正在為下一步內襯結構施工做好準備。
截至目前,整個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已貫通盾構隧洞37條,累計掘進145公里,隧洞掘進任務完成超九成。同時,該工程多個標段已同步轉序進入內襯結構施工,工程進展正在加速。預計今年下半年,工程將實現盾構隧洞全線貫通,全面轉入內襯結構施工,力爭完成明年底提前通水目標。屆時,該工程將實現從西江向珠三角東部地區供水,解決廣州、深圳、東莞生活生產缺水問題,并為香港等地提供應急備用水源,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提供水資源保障和戰略支撐。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