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在襄陽魚梁洲過江隧道東津段,建設者正冒著酷暑,加緊鋪設隧道瀝青試驗段,標志著投資50多億元的襄陽東西軸線魚梁洲項目全面進入隧道附屬設施及路面施工階段。
隧道是連接襄陽市東津新區與樊城區的一條快速通道,兩穿漢江,過江隧道全長5.4公里,其中下穿漢江的沉管隧道長1011米,是目前國內整體建設規模最大的內河沉管隧道、漢江首條沉管隧道。
多條無縫伸縮縫,讓車輛少“哐當”
5公里多沿線分多個作業面正加緊施工,魚梁洲過江隧道東津段入口處,已鋪設300米瀝青碎石封層。據介紹,即將開始路面攤鋪,將鋪設2層瀝青混凝土路面,厚度達10厘米。加熱的瀝青混凝土溫度高達一二百攝氏度,這對隧道有限空間內施工是個嚴峻挑戰。
困難還有不少。因為是沉管隧道,隧道位于漢江底下,內部環境復雜,為快速到達地面,兩邊的東津段、樊城段進出口形成大縱坡,瀝青路面施工存在諸多難題。據介紹,經過多次召開專家會,決定優化工藝,采用改性熱瀝青碎石封層,替代傳統的乳化瀝青。同時,在不同區段設置多條無縫伸縮縫,這樣,未來車輛通過隧道將大幅減少 “哐當”聲,提高行車舒適度。
工程車穿梭,正在往隧道內運送材料。江底20多米處,1公里多長、30多米寬的隧道正在全線裝修,工人們正安裝防火板和裝飾板,噴上黑色涂料。兩邊的機電、消防設施正有序推進,巨大的電纜安放在隧道中間的三層“閣樓”里。據介紹,“舒適裝修”還體現在智能化,頂部每隔25米有煙霧感應裝置,遇到險情可泡沫加水自動噴淋。此外,在隧道外的中控室,可實時監控隧道內的一舉一動,遇到事故迅速一鍵報警。
通過汛期洪水考驗,沉管“滴水不漏”
沉管隧道,防漏是關鍵。據悉,該隧道從2021年2月首節2.3萬噸沉管江中“安家”,到今年2月最后一節沉管下沉到位,歷經1年多,經過漢江幾次汛期洪水考驗,江底的沉管隧道質量如何?
站在水下20多米的沉管里,10節沉管之間的接縫處也沒有一滴水。據介紹,兩節已“開箱”的沉管,經初檢,沉管接頭達到預期要求。朱金波說,接縫處采用75.52米、重4.2噸的黑色橡膠環形止水膠帶,猶如保溫杯的橡皮圈,這種GINA止水帶制造技術以前由國外壟斷,中交二航局聯合株洲時代經過多年研發,成功研制出國產GINA止水帶,其密封性、止水性、穩定性均達到歐洲標準。它不僅能讓沉管嚴絲合縫地對接,還能頂住巨大的水壓。
3萬多噸的沉管能做到“滴水不漏”,成功研發止水膠帶只是一個縮影。據介紹,該項目有多項自主創新“硬核”技術和工藝被運用到沉管隧道上,包括移動工廠法全斷面順序預制、沉管隧道先鋪卵石基床、全漂浮式整平船、裝配式端封門結構等,中交二航局項目部已申報30項專利。今年3月,“大型內河沉管隧道設計及建造關鍵新技術與應用”被湖北技術交易所評定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