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互聯互通是推進區域合作的基礎,在淮海經濟區10座城市中,淮北、宿州經濟體量偏小,又與徐州毗鄰接壤,既有合作的動力,又有融合的基礎。
徐州發布消息,6月17日,徐州市與淮北市結對合作交流會在徐舉行,兩市簽訂《結對合作幫扶協議》,標志著雙方交流合作邁上新臺階。
根據去年印發的《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徐州與淮北結對幫扶。按照協議,兩市將在深入推進干部互派掛職、共建省際產業合作園區、搭建資本與項目對接平臺、加強文化旅游合作等8大領域深入交流、拓展合作。其中特別提到,將積極推動徐州地鐵S4號線與淮北連通。
公開信息顯示,徐州地鐵S4號線是徐州地鐵1號線延長線。今年4月,安徽省發改委官網公布的“安徽省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2022年工作要點”顯示,徐州-段園-蕭縣軌交S4號線是2022年的謀劃項目,牽頭協調推進單位為淮北市政府。該項目東起徐州地鐵1號線西端的路窩站,向西經淮北市杜集區段園鎮至宿州市蕭縣火車站,新設站點5座,長約16.8千米,均為地上線。
這也意味著,徐州S4號線將成為國內又一條跨省城市軌道交通,連接兩省三市。此前,上海地鐵11號線已連接江蘇昆山花橋,是國內首條跨省城市軌交;南京和滁州之間的寧滁城際正在建設,南京和馬鞍山之間的寧馬城際也已開展前期工作。
解讀:徐州地處江蘇、河南、安徽、山東四省交界處,在橫跨四省的淮海經濟區10座城市中,是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領頭羊”。不過,長期以來,這個“領頭羊”一直被詬病未能發揮出輻射帶動作用。
近來無論國家層面還是江蘇省級層面,都對徐州寄予厚望。去年11月,國家發改委公布《“十四五”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規劃》,首次在國家規劃中明確徐州是江蘇“省域副中心城市”。此前,江蘇“十四五”規劃綱要也明確提到,提高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能級,引領徐州都市圈成為策應國家區域重大戰略的新興增長極。
在這樣的背景下,去年徐州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真正把中心城市的規劃“定位”變成實際“地位”。今年徐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今后五年的奮斗目標時,也明確要讓“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實至名歸”。
為加快推進步伐,徐州此前還明確要啟動編制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規劃,高水平推進徐州都市圈建設。
交通互聯互通是推進區域合作的基礎,在淮海經濟區10座城市中,淮北、宿州經濟體量偏小,又與徐州毗鄰接壤,既有合作的動力,又有融合的基礎。目前,三地正在共同探索打造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這也有望為實現“徐州之于淮海經濟區如同上海之于長江三角洲”目標提供助力。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