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交通展消息 一年春作首,萬事行為先。新春伊始,蘇州地鐵站廳里“煙火氣”升騰而起、班組車間“線路承包2.0”加速推進、施工一線滿血復工……處處呈現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蘇州地鐵以“起步即沖刺”的奮進姿態,鉚足干勁抓開局、細謀劃、拓市場,打響新春“開門紅”。
夜幕沉沉,蘇州地鐵站務五車間承包人王二鵬毫無睡意,心里反復琢磨著新一年的工作。千頭萬緒一線牽,當家才知當家難,王二鵬從2024年承包5號線以來,身負重任的他,常常晚上睡不著、早晨醒的早,滿心都是工作上的種種考量。“有壓力,才有動力!”“打鐵的要自己把鉗,才能打出趁手的好鐵”……這些話已經成為王二鵬的口頭禪了。
2024年,蘇州地鐵試點推行“線路承包經營機制”,在保障運營的同時提質增效,成效顯著。2025年,蘇州地鐵不斷挖掘改革潛力,將線路承包模式從1.0全面升級至 2.0 ,多維度革新運營管理模式,全面推動集團轉型升級再提質再提速。
破冰突圍線路承包1.0初戰告捷
自蘇州地鐵推行線路承包經營機制以來,各承包車間積極作為,干部、員工的主動性、創造性被充分調動了起來,成功實現1、5號線承包車間人員壓降9.6%,成本壓降11.36%,初步探索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改革之路。
2024年12月20日,蘇州軌道交通運營公司舉行線路承包1.0兌現及線路承包2.0簽約儀式,在兌現會上,各車間承包人看著手中兌現的金額,臉上洋溢著難以抑制的喜悅。
馮越還特別提到,2024年他們車間順利完成了四日檢修制改革,還圓滿完成的車載空調自修項目。“明年,我們肯定得再加把勁,把這些改革措施再深化細化,爭取干出更大的成績!”他的話語中滿是對未來工作的堅定決心與信心。
站務五車間實現人員精簡15%,節省用工163人,車站保安費用同比下降32.1%;
檢修五車間實現車載空調委外維保轉自主維修,減少委外項目成本258.32萬元;
通號五車間調整設備維護周期,探索智能設備遠程支持路徑,實現人員壓降22.26%;
……
捷報頻傳,回應了改革的初心與使命。
蘇州地鐵推行的線路承包經營機制,不僅改變了員工的工作態度與模式,更在提升企業運營效益、促進員工成長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改革升級線路承包2.0縱深攻堅
線路承包1.0創新舉措大度提升了運營效率。但企業變革需要體制機制的長遠支撐。靠什么成為世界一流軌道交通綜合服務運營商?蘇州地鐵答案是持續深化改革。
線路承包2.0絕非簡單的線性推進,而是從“試點探索”到“全域覆蓋”,從“成本管控”到“價值創造”的一場全方位、深層次的戰略躍遷。
從覆蓋范圍來看,線路承包2.0將突破1.0時期僅在1、5號線試點的局限,承包范圍將拓展至全線網,調度、供電、機電、工務等車間都被納入其中,覆蓋軌道交通運營的各個核心環節,實現從局部探索到全域統籌的跨越。
提質增效、成本管控,依然是線路承包2.0的重點。蘇州地鐵將持續推進崗位融合,打破各崗位間的“職能豎井”,細化任務目標,積極開展委外回收工作,實施節能降耗行動,深入推進國產化改造及人工智能替代,確保成本控制工作落到實處。
在價值創造維度,線路承包2.0展現出更為深遠的戰略眼光。線路承包2.0創新性地將盤活閑置資源作為抵扣成本的有力抓手,各車間對閑置設備、物資進行精細化梳理與高效調配,通過合作開發、探索自營等方式,盤活車輛段、車庫、輔助用房等閑置資源,創造新的效益增長點。
在員工關注的激勵機制上,線路承包2.0引入了虛擬股權模式。
在這種激勵相容機制下,員工創造的價值,都體現在線路股權溢價和車間獲得的股權數量上,個人與組織是互利互惠、相輔相成的共生關系,各方將共同為提升線路運營績效而努力,形成強大的協同效應。
新春伊始,萬象更新。蘇州地鐵處處是一片忙碌,飛奔的節奏猶如涌動的春潮,充滿生機與活力。
在檢修五車間,承包人張偉和他的團隊認真復盤好24年工作經驗與不足,著手推進2025年資源盤活、成本壓降等一系列工作;
在機電二車間,張會利主任和他的團隊正反復核對著站臺門維保、風水電維保等委外回收項目;
在供電七車間,技術骨干季磊正在調試雙向變流裝置,一心想讓其盡快投用;
隨著跨越邁進的步伐,線路承載經營2.0的激昂號角已然奏響。2025年,蘇州地鐵將勇攀高峰,堅定推進改革深水區,努力向世界一流軌道交通綜合服務運營商邁進。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位預訂??軌道交通展免費報名參觀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