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交通展消息 伴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消費者帶來便捷的同時,強制性、被動式、隨意化“刷臉”消費對于個人信息安全也會帶來一定的風險隱患。前期,上海市網信辦根據媒體和市民舉報,通過調研了解發現,上海部分地鐵、公園、校園等場景下自動售貨機普遍存在濫用人臉識別技術違規收集個人信息現象。
針對這一事關群眾民生權益問題,上海市網信辦主動作為,率先以地鐵站內自動售貨機為突破口,圍繞巡查發現的誘導使用“刷臉”支付等違法違規收集人臉信息問題,會同市市場監管局、市國資委聯合約談申通地鐵及三家涉事自動售貨機運營企業,要求企業立整立改,并對個別重點頭部企業開展了延伸檢查。同時,指導上海申通地鐵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申通地鐵)對全市范圍地鐵站內自動售貨機人臉識別技術濫用問題進行全面整治。
申通地鐵在上海市網信辦的指導下,及時對全市地鐵站內租賃經營的自動售貨機進行摸排并督促整改,經查,目前共有14家企業運營地鐵站1462臺自動售貨機,已對其中存在問題的829臺暫停人臉支付功能,待整改完成后重新上線。申通地鐵表示,后續將進一步加強自動售貨機運營企業的日常監管,嚴格按照《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要求,采取定期組織培訓、專項巡查管理、建立處罰機制和納入合同指標等措施,督促企業切實履行個人信息保護義務,真正從源頭杜絕侵犯消費者個人信息問題。
上海市網信辦相關負責人指出,人臉信息依法屬于敏感個人生物信息,應在確保合規、安全,并取得消費者單獨同意的前提下審慎使用。企業在不具有特定目的及充分必要性的場景,強制、誘導消費者使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驗證,屬于過度收集消費者個人敏感信息的違法行為,因此,對于人臉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傳輸、刪除等各環節,企業都應該依法采取嚴格的保護措施。
下一步,上海市網信辦將持續開展“亮劍浦江·2024”人臉專項整治行動,對相關重點場景人臉識別技術運用情況開展現場檢查和“回頭看”,對于問題嚴重、屢教不改的企業將予以執法處罰和媒體曝光,督促企業真正筑牢個人信息保護安全“防線”。歡迎廣大網民積極參與,在日常消費過程中“非必要不使用、非必要不提供、非必要不許可刷臉”。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