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駝鈴商隊穿越蒼茫大漠,走出了一條連接東西方的絲綢之路。而今,中歐班列滿載貨物穿行在亞歐大陸,古老絲綢之路再聞駝鈴聲。作為“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和標志性品牌,今年一季度,中歐班列累計開行4541列,發送貨物49.3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9%、10%,搭建起“雙向奔赴”的幸福橋。
中歐班列為全球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從2011年第一列中歐班列從重慶團結村中心站始發截至2024年4月1日,中歐班列(成渝)累計開行超1.5萬列,穩定運行線路超50條,輻射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110余個城市。連點成線,織線成網,中國擁有強大的消費市場和制造業基礎等,而亞歐國家在其技術、資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中歐班列將其緊密聯系起來,實現國家之間的優勢互補,促進了自由貿易,加快了全球物流樞紐多元化,為各國間共同發展開辟了更為廣闊的路徑。
中歐班列讓國際物流進入“快車道”。科技賦能為中歐班列提速提質,依托北斗衛星定位、5G等信息技術,中歐班列運力更強、速度更快。3月14日,黑龍江至荷蘭首條中歐班列線路成功開行,一列滿載1300噸氨基酸的“鋼鐵駝隊”預計15天左右即可到達荷蘭蒂爾堡,與海運相比,運到時間約節省三分之二,運距減少二分之一,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運輸效率的提高,使得物流體系更加流通,加快了各國間商貿往來的速度,中歐班列已成為當前企業供應鏈上必不可少的“穩定器”。
中歐班列在對外開放中實現團結協作。把中國的發展紅利更好地與各國共享也是合作共贏的重要內容,秉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中歐班列開創了亞歐國際運輸新格局,增強了各國共克時艱的信心,為促進全球經濟發展、增進各國人民福祉、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幫助各國人民邁向美好的未來。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中歐班列跨越溝壑,縱橫山海,加強了各國之間的“親密感”,擴大了合作共贏的“朋友圈”,發展利好數據也分外惹眼,中歐班列搭建起的是“雙向奔赴”的互惠橋、團結橋、幸福橋。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